为经济加注“满满的正能量”(评论员观察·我在两会)
李 斌
“既要取势,又要取实”,实干是对信心的有力托举,全面小康的千钧重担,最终要分解到每个人的担当和作为上
作为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全国两会对“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将驶向何方”的作答,牵动着会内会外、国内国外的注意力。到代表委员驻地走一走就会发现,有关经济形势未来走向、如何提振发展信心,是两会最炙热的话题。
你看,政协和人大的新闻发布会、首场记者会,“对今年经济形势怎么看”就成为“必答题”。代表委员中,像刘世锦、迟福林这样的经济学者,像雷军、李彦宏这样的企业家,总是被记者追着采访经济问题。乃至文化、教育、体育等界别,也对经济话题充满关注。从某种意义上,市场经济也是信心经济,预期的向好与向坏,对宏观经济的现实走势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唱衰中国”的论调起伏不断的大背景下,老百姓和市场都希望能够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大篇幅文字详细分解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国内需求潜力等任务要求,为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规划了清晰路线图。人大首场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花了15分钟时间谈经济形势:态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走势呈现积极变化,趋势上基本面、基本特征、支撑基础、前进态势都没有变,应该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态势、走势、趋势的严谨分析,解开了不少人的心中疑惑。“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百姓获得感增强,经济增速低一点没什么大不了”,一位人大代表被问及增速问题时,提醒大家应该把注意力多集中到民生改善上。
“我们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而来”,早在两会开幕之前,到京的代表委员就曾这样表示。“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费成本和融资成本”“坚决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公共财政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加快金融改革,啃下结构性改革的‘硬骨头’”……无论是在议案提案中,还是在小组讨论上,为经济发展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成为代表委员不约而同的选择。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代表委员慷慨而激昂的陈言,承载着的既是民意嘱托,不也是对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
信心不是喊出来的,党和国家拿出什么样的魄力、什么样的智慧去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牵动着国内外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动摇,要“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令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三个着力”,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上海乃至全国擘划了全年工作的重点内容。政策储备充裕,正是经济人士眼中的最大“利好”,也是代表委员眼中最给力的“定心丸”。
“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这是我几天来在会场内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既要取势,又要取实”,实干是对信心的有力托举,全面小康的千钧重担,最终要分解到每个人的担当和作为上。以人心之势作引领,有实干之力作托底,我们一定可以走好这复兴之路上的“关键一程”。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