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城找房,感受中俄友好情谊的点点滴滴(驻外记者手记)
殷新宇
初到莫斯科常驻,头件事就是安家。
这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楼龄老的住宅很多,不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这些住宅一般楼层不高,虽然满是沧桑味道,但经过修缮,看上去齐整美观。莫斯科近年来开发的新楼盘也不少,大多色彩鲜亮、高大壮观、气势非凡。因为找房,记者走进了普通莫斯科人家中,见识屋子装修陈设,感受房主的审美偏好,也接触到各色的当地人,感受他们的热情。
一个下午,我看完房,顺便在小区里转转,一位俄罗斯妈妈正推着婴儿车在楼下晒太阳。几句寒暄之后,她说,“欢迎在这里租房。如果住在这里,你们就是小区里的第一个中国家庭了。”作为一个异乡人,最愿听到的,恐怕就是当地人的一句“欢迎”了吧。
一天傍晚,四处看房的我带着一身的疲惫打了一辆出租车,盼着快点回到暂住的旅馆。刚拉开车门,就听到司机师傅用汉语说了声“你好”。这一声简单的问候,令我感到十分温暖。“您怎么知道我是中国人?”“打车软件上显示您去友谊大街,十有八九是中国人啊。”一聊才知道,这位司机师傅前些年做过外贸,去过中国不少城市。“北京很美,古建筑不少”“上海很时尚,生活方便”“三亚的海滩,我特别喜欢”……一路上,谈起去过的中国城市,司机师傅兴致盎然。
儿子7岁了,不会俄语,不过来到俄罗斯没几日,已经学了不少。 “一起玩吧”,是他最近新学的一句俄语。莫斯科的住宅小区不论新旧大小,都会有一处儿童乐园,滑梯、秋千、跷跷板等儿童游乐设施是标配。孩子们在那里玩得很开心。每次看完房,儿子总要留在小区的儿童乐园里玩上一会儿。这天,当他正准备用俄语对旁边的俄罗斯小朋友说“一起玩吧”,那位小女孩突然用汉语说,“我会汉语”。原来,小女孩所在的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班上不少同学选修了这门课程。
语言是一道桥梁,借助它,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认识彼此,进而成为朋友。按照俄罗斯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汉语明年将纳入俄罗斯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目选项。近年来,俄罗斯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一计划的推出可谓水到渠成。俄罗斯语言学区域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20年,俄罗斯学习汉语的人数已从最初的5000人左右增加至5.6万人。
汉语在俄罗斯热起来的背景,是中俄两国人文、经贸往来的日益紧密。今年前6个月,中国入境俄罗斯的团体游客数量增加了20%,中俄贸易增速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预计全年双边贸易额将突破千亿美元。
寻找房子的同时,还需要逛几次商场,添置些生活必备的东西。莫斯科的各大商场,中国元素几乎无处不在: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的电子产品在不少购物中心设有专柜;银联支付在莫斯科已经非常普及;日渐增多的中文导购带给游客更为便利的购物体验……莫城找房,让我不仅熟悉了这个城市的很多地方,更感受到了中俄友好情谊的点点滴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8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