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成分之争凸显东西欧裂痕
本报驻波兰记者 于 洋
日前,欧盟轮值主席国保加利亚在其首都索菲亚主办欧盟高层论坛,呼吁将解决欧盟食品双重标准问题列入欧盟议事日程。与会者通过一项声明,强调平等和不加歧视地对待消费者是欧盟的指导原则之一,支持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消费者新政”一揽子计划,呼吁欧盟所有成员国及行业利益相关方积极合作。
在欧盟内部,西欧与中东欧国家相同品牌产品的成分构成不同并不是一个秘密。在匈牙利,巧克力酱的可可粉用量比德国同一品牌要少很多;奥地利SPAR连锁超市在斯洛文尼亚出售的草莓酸奶将水果减量40%,而且添加了增稠剂;每逢周末,奥地利边境城镇的超市停车场里就会停满来自斯洛伐克的汽车,而超市也会用“更高质量、更多选择和更低价格”的宣传语来吸引斯洛伐克顾客。
事实上,中东欧国家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远远低于西欧国家,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捷克的食品价格整体比德国便宜约25%,食物生产商往往出于成本等原因增减原料。欧洲一些食品生产商还辩称,在中东欧国家出售的产品中使用廉价替代成分是为了迎合当地居民的口味和偏好。这些食品生产商指出,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族裔、收入、所处地区、购买模式、口味等定制商品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为迎合当地人口味而更换配方,或者为了增加利润而使用便宜原料,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但这一说辞显然不能得到中东欧国家消费者的谅解,他们坚持欧盟国家的食品质量应保持同一水准。欧盟内部食品的双重标准问题愈演愈烈,引发了中东欧国家普遍不满。去年9月,在经过调研之后,包括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维谢格拉德四国集团以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的官员要求欧盟消除当前在市场上存在的双重标准。欧委会为此向斯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的食品安全部门拨款,专门就食品双重标准一事展开测试。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明确表示,欧盟内不能存在“二等消费者”。欧盟委员会正致力于消除食品质量存在双重标准的不公平商业行为,强调要平等对待所有消费者。
欧盟内部的食品成分之争折射出的是中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日益上升的不信任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说,人们怀疑跨国公司向东欧国家出售它们生产的“渣滓”。食品成分之争甚至被一些中东欧国家极右政党上升到种族歧视的层面,更加触动了本就敏感的中东欧国家的神经。
“虽然加入欧盟已经十多年,但大部分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的差距并没有明显减小。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时期盼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并没有实现,反而日益沦为西欧国家生产流水线上的原料和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劳动力流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种种不平衡加剧了东西欧国家之间的裂痕。”华沙大学欧洲中心主任格拉茨克分析说。
(本报华沙5月2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3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