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旅游 >

“三月三”龙胜梯田 诗画生活

2016-04-11 08:33 来源:人民日报
“三月三”,当地群众以传统的耦耕方式翻开了春耕序章
龙胜梯田 诗画生活(美丽中国·春天来了)
 


    庞革平 毛逸人
 
  4月9日,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同胞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洋溢着春的气息,回荡着春的声响。流线型的梯田环绕于山脊之上,在云雾中如诗如画。梯田上,水满田畴,瑶族、壮族群众以传统的“耦耕”方式,翻开今年春耕的序章。
 
  万山环峙,沟壑纵横,造就了龙胜延续2300多年的梯田耕作方式
 
  山上的满头大汗、热气腾腾,山下的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相映成趣。“为了春耕有一个好的开始,我们都会举行这样一些传统活动来庆祝,这样大家才有力气干活。”黄洛瑶寨村民小组长潘龙茂说。
 
  “看到屋,走得哭”曾是龙胜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意思是看到自己的房子就在对面山上,但要走到家却需要几个小时。龙胜境内万山环峙,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达80%,海拔最低163米,最高1916米。过去为了生存,龙胜人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如此延续2300多年,成为全国最负盛名的梯田奇观之一。
 
  每年清明过后,春雨连绵,山溪奔流,山花烂漫之际,当地群众便开始了一年的春耕工作。龙胜县农业局局长杨玄敏介绍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的扶田基、砍田坎、犁田、耙田、匀田、插秧等系列工序。” 据介绍,由于梯田狭小,耕牛难以行走,靠人拉犁的“耦耕”耕田方式在这里依然存留。
 
  因为传统,所以生态。今年,两位外地客商在广西龙胜龙脊梯田订下了1200亩高山稻谷收购订单,要求群众完全选用传统稻种、农家肥和传统耕种方式进行耕种。
 
  据了解,以梯田闻名的龙胜县,种植油茶3.2万亩,茶叶4.1万亩。为了做好今年的春耕工作,农资部门目前已经备好优质稻种12.8万斤,以及980万元的有机肥料、地膜等农用物资。
 
  靠传统耕作方式种植农产品,当地群众开始尝到甜头
 
  日前,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村民潘军秀领到了3.02万元的旅游分红。
 
  大寨村共有293户、1204人,几乎全部为瑶族,过去不通公路不通电,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2003年修通公路以来,大寨村与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金坑梯田景区,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补偿给大寨村作为旅游红利,村民则需按照规定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村民的梯田除了有耕作收成,还有旅游业分红,积极性空前高涨。
 
  靠传统耕作方式种植的农产品,成为游客追逐的健康养生食品,也成为龙胜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龙胜镇双洞村的白桂龙原来在江浙地区务工,听说今年龙胜高山传统稻米订购价格一路攀升,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回到家乡又当起了农民。他说:我现在要当种稻米、包装稻米、筹划销售稻米的“新型农民”。
 
  当地群众尝到传统生态种植的甜头后,就更加愿意采用或恢复传统方式。这段时间,是李依宸最忙的时候。来龙胜种茶的她,要趁这期间采摘“清明茶”。她说,“这里摘茶保持着传统手法。采摘高秆的古树茶,为不损坏茶树,保障茶叶的质量,别出心裁的‘飞天采茶’方式在这里流传了上千年。”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大财富和优势,必须铁了心思保生态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龙胜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保护好,才能下活龙胜“生态、旅游、扶贫”一盘棋。
 
  “以铁的决心、铁的意志、铁的措施,坚决把好生态‘红线关’和‘底线关’。” 该县县委书记周卉说,“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龙胜的生态,绝不引进破坏生态和贻害子孙的项目和产业,全力守护好龙胜的青山绿水,建设美丽家园,为龙胜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自然财富和发展空间。”
 
  2014年以来,龙胜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努力构建生态功能区》决议,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阔叶林保护管理等方面政策,关停并转了70多家木材加工厂,且连续两年未批准过杂木林砍伐指标。龙胜还大力发展林业,加大秃杉、楠木、青钱柳等珍贵树种的培育和种植推广,已完成4000亩林下经济建设。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0%。
 
  为有效保护江河流域生态环境,2015年9月1日起,龙胜全县所有河道禁止采砂挖石。“现在河水更清了。以前把河道挖得坑坑洼洼,破坏很大。”泗水乡周家村村民蒙大凡说。
 
  如今,龙胜县结合“美丽生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快特色村寨开发保护,开展道路硬化、饮水净化、村屯绿化、村民素质提升等工作,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1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