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教育 >

英国大规模恢复“重点中学”惹争议

2016-09-20 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政府希望普及“精英教育” 反对者斥其加剧阶层分化
英国大规模恢复“重点中学”惹争议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
 
  英国政府日前决定大规模恢复开办文法学校,新首相特雷莎·梅强调希望创造一个有着“精英元素”的“21世纪教育系统”,即按能力选拔优秀学生,增强英国的竞争力。这一举措立即引发争议,“文法学校”一时间成了网络热词。
 
  在英国,根据教育质量的高低,中学依序分为公学、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等级别。文法学校属于公立学校的范畴,代表着英国公立学校的最高水平,其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及学校的影响力等,堪比优秀的私立学校。英国的文法学校入学考试很难,对生源的选拔也十分严苛,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的“重点中学”。统计数据显示,99%的文法学校教学质量都被评为“优秀”或“良好”。
 
  文法学校的入学考试在小学六年级时进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通常是11岁,所以文法学校的考试也被称为“11+”考试。未能参加考试者,或者落选者,将按所在学区就近入读普通中学。与私立学校相比,文法学校的学生不用缴纳昂贵的学杂费。
 
  通过大规模开办文法学校,让更多家庭靠自己的能力得到“精英教育”,以此培养尽可能多的高端人才,这是英国政府的出发点。
 
  文法学校在英国一直存在着争议。文法学校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一开始是贵族学校,教授拉丁语和古籍经典,在1944年教育法案改革时,变成公立教育,开始免费接收优秀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工党及宣扬平等主义的教育家们反对设立文法学校,认为文法学校“加剧了阶层分化和中产阶层的特权”。1965年,英国政府宣布通过建立新的综合学校,逐步取代原有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遭到边缘化。1998年,英国前工党领导人、时任首相布莱尔宣布禁止开办新的文法学校。二战后,英国留存了1207所文法学校,但到上世纪80年代只剩下150所。据统计,英国现有3000多所普通中学,但文法学校只保留了163所。
 
  特雷莎·梅强调指出,当年针对文法学校和学校选拔学生的禁令已经不合时宜,“未来,每个孩子都将有进入优等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不论出身或背景如何。我希望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精英统治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特雷莎·梅本人就毕业于文法学校,而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和他的父亲、爷爷均为伊顿公学出身。特雷莎·梅就职伊始就宣布,要建立公平的社会,显然,特雷莎·梅试图通过恢复文法学校,践行其“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公平”的就职承诺。卡梅伦下台前曾承诺建立500所“自由学校”,特雷莎·梅提议将这500所学校中的部分转为文法学校。
 
  恢复文法学校的决定尚有待议会批准,但在英国国内,反对之声不断高涨。工党领袖科尔宾批评政府的新建议是一种倒退,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称将阻止这项教育改革获得通过。他指出,“这一政策无疑将会导致阶层的分化,因为学校会通过他们认为的标准,把孩子们在11岁的时候就一判高下。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希望孩子们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综合学校的教育。”
 
  英国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恩斯利在《观察家报》发表专栏文章批评特雷莎·梅“说得热闹、投入得少”。他指出,特雷莎·梅提出设立更多文法学校、实现教育公平的打算只是象征性的举动,因为与英国每年大约800亿英镑的教育预算相比,她许诺每年投入5000万英镑支持文法学校扩大招生的动作实在太小。
 
  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学主任迈克尔—威尔肖称,贫穷儿童在政府的新计划中无法获益。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必须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如果英国只能确保前15%—20%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那将是一种失败。教师工会领导人凯文·考特尼则批评政府的新建议是转移视线和倒退。他说,教育资源和教师短缺才是真正问题。
 
  (本报伦敦9月19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0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