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经济 >

实体经济也得“辞旧迎新”(每月经济观察)

2017-02-06 07: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实体经济也得“辞旧迎新”(每月经济观察)
陆娅楠
 
  振兴实体经济,也讲究个“辞旧迎新”。“辞旧”,要讲究一个“狠”字,别怕“疼”;“迎新”,要讲究一个“容”字,别怕“乱”
 
  
 
  新年钟声响起,几条好消息给这个寒冬平添喜气。
 
  地产大佬出手了。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首富王健林坦言,正在考虑投资开设连锁医院,且万达已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3座综合性国际医院。在不少企业“脱实入房”之际,万达瞄准服务短板,大举布局实业,让人眼前一亮。 
 
  传统行业突围了。太原钢铁宣布成功制造碳化钨球珠,正式结束钢铁产量、圆珠笔产量第一大国每年花费1500万美元进口笔尖钢的历史。太钢的突围,无疑为传统制造企业注入强心剂:即便身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也能在迈向中高端中提质增效。
 
  新型业态爆发了。元旦后刚获得2.15亿美元融资的摩拜单车,春节前又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受益于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业蓬勃发展,国内自行车制造商一年就获得了逾160万辆自行车的订单,产业正迎来新一春。
 
  在“脱实向虚”成为经济界年度热词、“关厂炒房”成为企业界年度怪相、“卖房保壳”成为二级市场年度奇招的当下,这些投资实体经济、投身实体经济的企业,令人尊敬,更发人深思:明明中国的市场这么大,中国人的消费潜力这么强,可为啥一些中国企业却越干越不赚钱?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实体经济亦然。实体经济不是不赚钱,而是用老办法、旧模式赚不来钱。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奇迹,让我们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惰性,让很多企业家对经济新常态看不清、想不透、拿不准,导致了新旧动能转化缺乏强有力的突破口和稳定器。换言之,振兴实体经济,就跟咱新春过节一样,也讲究个“辞旧迎新”。
 
  “辞旧迎新”要多一份果敢,讲究一个“狠”字,别怕“疼”。新旧动能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过剩产能不淘汰,就会占用大量的要素资源,既降低行业效益水平,又阻碍新技术、新产业成长。放眼去年的经济成绩单不难发现,尽管实体经济效益回升,但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如果在去产能上犹疑,就会错过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机遇期。
 
  不破不立。身处过剩行业,企业首先要舍得“断腕”,不怕“肉疼”。像太钢现在新产品的市场贡献率达70%以上,正是斩断拖后腿的旧产能,集中精力搞创新,才有了去年的扭亏为盈。政府、银行也要舍得“断血”,不能“心疼”。去产能,岗位哪找,税收咋办,欠账谁还……面对多重矛盾交织,“手软”换不来新生。政府、银行等不妨看得再远些,眼下的“不痛”只是温水煮蛙,“痛”才是凤凰涅槃。就像养育孩子的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自主成长,把乱伸的手收回来,才能变“溺爱”为“关爱”。
 
  “辞旧迎新”也要多一份包容,讲究一个“容”字,别怕“乱”。新旧动能转换更要解决好增量的培育问题。这些年,随着简政放权,鼓励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很多迈过了“从无到有”的门槛,却没能跨过“从小到大”的一关。究其原因,除了创新本身的缺陷,还有监管者的心态问题与商业环境的规则问题。
 
  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必然伴随着对既有规则秩序和利益格局的突围,甚至颠覆。如果监管者把这种“突围”“颠覆”都视为“乱”,态度上缺乏容忍,拿着放大镜只找不足,举着大棒要求守规矩,那么本就处于弱势的创新者就更加寸步难行。这就像虎爸虎妈能教出循规蹈矩的牛娃,但绝对不可能养育出乔布斯、马斯克。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创新创业者在破茧成蝶的艰难处,因为我们的宽容,而能多一份坚持。
 
  实体经济强,则中国经济强。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值此新春之际,以此段话与企业家、监管者共勉。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6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