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经济 >

国际油价减产共识难以达成 供需平衡不易实现

2016-11-05 07: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减产共识难以达成 供需平衡不易实现
 
国际油价仍有可能大幅回落
 

 
本报驻埃及记者 王云松
 
  核心阅读
 
  日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在维也纳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技术性会议,讨论如何采取减产措施稳定国际油市,但未能取得显著进展。
 
  受此影响,市场降低了对欧佩克近期出台石油减产计划的预期,国际油价承压下行。分析认为,国际原油市场供应过剩压力巨大,国际油价仍有可能大幅回落。
 
        
 
  减产还是增产?产油国各有“小算盘”
 
  10月28日至29日,欧佩克成员国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欧佩克产油国代表在维也纳举行磋商。虽然谈判长达18个小时,但由于欧佩克内部对如何实施限产存在分歧,最终未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一致。
 
  会议主题为“减产”,但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具体减产额度,欧佩克陷入如何分配减产额度及产量评估的争论中。伊朗和伊拉克表态强硬,希望获得减产豁免权。伊朗表示计划将原油日产量提高40万桶至420万桶,伊拉克则称为了对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拯救脆弱的本国经济,必须持续增产。
 
  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及阿塞拜疆等非欧佩克产油国代表在会议上的表态十分模棱两可:他们虽然表示愿意就实现国际原油市场再平衡同欧佩克展开合作,但前提是任何对产量的承诺都应建立在欧佩克自身达成协议的基础上。
 
  10月31日,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都对媒体表示,欧佩克14个成员国及俄罗斯等非成员国均希望在11月30日的部长级会议上达成协议,控制全球原油供给过剩。不过,受美元走强及对于减产协议前景的忧虑,国际原油市场继续承压,巴尔金都的表态并未安抚市场信心。
 
  尼日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等国经济形势严峻,伊朗决心将产量恢复至制裁前水平,沙特不愿意牺牲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未来欧佩克能否就产量限额达成一致仍是未知数。
 
  减产1%?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9月底,欧佩克在阿尔及尔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将石油日产量减至3250万至3300万桶以平衡市场供求。根据该“阿尔及尔协议”,欧佩克将成立技术性委员会,研究限产实施机制。但具体生产量配额还有待11月30日在维也纳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作出决定。对于该协议,媒体和市场人士均不乐观。
 
  《纽约时报》分析认为,“阿尔及尔协议”的减产目标等于是只减少全球石油产量的1%左右,难以对平衡国际原油市场供需与提振油价产生根本性影响。欧佩克8月原油产量已达每日3320万桶,与限产协议中提到的每日3250万桶至3300万桶目标非常接近,这样的限产协议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奥本海默公司石油与天然气高级分析师费德勒·盖得表示,欧佩克的限产协议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并不足以稳定市场。供给依然过剩,需求增长疲软,减产对改变供需结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此前,高盛将今年年底的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预期从每桶51美元下调至43美元。高盛认为,即使欧佩克就限产问题达成相关协议,也只能在短期内为油价提供一定的支撑。未来供需层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油价不稳定的基本面将是长期的。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未来欧佩克无法就减产方式及各国具体承担的额度进行细化并有效执行,国际原油市场的信心非但不会增强,反而会被削弱,国际油价有可能出现大幅回落。
 
  50美元一桶?油价天花板近期难突破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曾一度跌至每桶26美元左右,并维持在50美元上下。分析认为,受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油价在50美元附近承受较强压力,油价上涨仍面临供应过剩形成的天花板。
 
  从目前全球原油供需情况来看,供应过剩始终没有明显改变。有数据显示,每月国际原油供应过剩产量在每日150万桶左右。此外,原油供需端也存在许多不利于油价上涨的因素。
 
  分析认为,欧佩克将与其他石油出口国合作减产的预期已经将价格提升到了每桶50美元左右,而当油价处于50美元上方将促使能源公司重新回归,进一步刺激页岩油生产商增加产量。未来,美国页岩油或将成为左右国际原油市场供需的重要因素。此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努力减少碳排放抑制了市场对原油的需求,需求端在短期内尚难发生根本性变化。
 
  即便欧佩克限产协议能够落实,非欧佩克成员国是否愿意配合恐怕还是未知数。在各国“各打小算盘”的背景下,油价稳定在每桶50美元以上的基础并不牢固。即使油价走高,也会刺激新的产能重返市场,在需求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供应过剩,将再次拉低油价。
 
  (本报开罗11月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0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