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表示,7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跌至6年新低,其中乳制品价格下降最为显著,其网站新闻的配图就是工人在整理成堆尚未售出的奶酪。奶制品价格低迷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称,英国政府将向中国推销牛奶,以缓解本国乳业危机。
根据供求原理,奶制品价格下降可能因为供大于求。国际市场上,价格下跌的不止奶制品。国际油价近日也屡创6年来新低。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血液”供过于求,相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随之联动。追踪22种大宗商品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数近日下跌至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有舆论将奶制品卖不动与大宗商品销售疲软攀上了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统统“供过于求”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令人感到错愕的是,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些专业的交易员和分析师恰恰就是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狂跌不止的现象:供过于求。而且,主要原因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萎缩了。因此,他们需要做空一切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关的资产。如果说新兴市场国家对原油和矿产价格可能有影响,那么奶制品滞销也赖新兴市场国家需求萎缩,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因为,很显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偏好、更有能力消费奶制品。因此,全球范围内,金、股、汇、粮、油、矿价格普跌绝不仅仅是供过于求这么简单,而是源于国际金融市场内部投机过度而产生的乱象。
在金融市场中,商品的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基础信号。建立在其上的多层、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供求关系才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在基础和决定因素之间,充斥着既庞杂、不透明又相互冲突的信息。于是,从商品实际上的供求关系,到最终的价格决定,正确的信息可能被曲解,甚至被无限放大。
最典型的例子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集体陷入低谷,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一枝独秀。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机者自然而然地利用这个信息,既无下限地看空发达国家,又无上限地吹捧新兴市场国家。有名词为证:“谑称”部分欧洲发达国家为“欧猪五国”,而“尊称”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新钻十一国”。其时,美国财政困难被称为“悬崖”,而又预测新兴市场国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成倍增长。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求成倍增长的预测没有成立,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又似乎在好转。那些名词也颠倒了过来:他们编排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脆弱五国”“麻烦十国”……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及其部分参与者创造出来的这些名词,真是值得玩味。回过头来看,奶制品降价也难卖,不过是投机者股掌中不值一提的小把戏。无差别、毫不手软地制造混乱、浑水摸鱼,才是他们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主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7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