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旦刚过,地产界大佬冯仑新书《行在宽处》电子版在网易云阅读独家首发,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电子版与纸质书同步上市,一时成为业 内热议的话题;时间往前倒推, 2014年11月,商务印书馆与亚马逊中国达成了纸电同步战略合作,传统出版社不断主动寻求转型,这都意味着,电子书已经不再是纸质书的附属,电子书的发 行已经形成一股强势的力量,影响着整个出版行业的格局。
移动阅读平台强势介入数字出版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网易云阅读取得冯仑新书的独家首发权和纸电同步权,所付出的代价,但是却不难发现,除了当当、京东、亚马逊这类典型的图书电商网站,像网易云阅读、QQ阅读、豆瓣阅读,这类移动阅读平台也卷入到数字出版的行业中,加速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破局。
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认为,数字出版的第一阶段是纸书搬家,第二阶段是互动阅读,第三阶段是把纸质印刷出版、音像出版、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进行技术嫁接和内容关联整合,成为读者可闻听观看同步进行的一种全媒体数字出版方式。
目前,国内传统出版社还在第一阶段挣扎徘徊,移动阅读平台的兴起,如同一股飓风,裹挟着先进的技术、扁平的生产关系、低廉的成本,以摧枯拉 朽之势冲击着整个传统出版业。短短几年时间,多看阅读在传统图书的数字阅读领域风生水起,拇指阅读打起了“社交阅读”旗号,网易云阅读已率先走在了纸电同 步的路上,而且随着听书功能、电台类APP等的发展,图书的全媒体出版,指日可待。
电子书版权的争夺,事关平台生死
电子阅读经历了无序、混乱的盗版时期,也培养了用户根深蒂固的免费思维,早先电子书平台通过版权代理机构,批量获取内容,完成最初内容积 累,但是内容的大规模分发与内容管制缺失,导致了盗版现象猖獗。随着行业的发展,像网易云阅读这类成熟的平台纷纷转向独家首发版权的争取,意在建立内容壁 垒。
阅读,与视频、音乐这类行业类似,最终的考验都是内容的差异化,视频网站的发展已经生动了证明这一点。搜狐视频从2010年开始大力发展美 剧,成为美剧播放量最高网站,目前与优酷土豆开展了韩国综艺节目的争夺;爱奇艺独家播放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创下国内季播节目网络冠名费新纪录,带来了 6600万的收入。同样的,在音乐行业,独家内容引入、版权保护的意识也非常强烈,最近,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关于版权方面的纠纷消息,更是 不绝于耳,足见他们对版权的重视。
由此,可以预见,独家首发权的争夺,会成为阅读行业竞争的新常态,通过内容的高门槛,建立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收益。以往出版社将内容大面积 分发到不同的平台上,各家阅读平台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较低的价格进行售卖,这也形成了我国电子书市场价格普遍低廉的业态,导致了非常不健康的市场表现。
据了解,我国目前电子书价格大多为纸书的10%,甚至更低,虽然当当网CEO李国庆曾尖锐指出,“电子书价格应为纸质书1/3”,而在美 国,电子书的价格大多为40%左右。通过独家首发之后,版权归属明晰,有利于形成价格保护,保证了电子版的品质,优质的独家内容吸引了更多的用户,用户在 平台停留时间更长,也促进了其他内容的售卖,形成正向循环。
纸电同步,商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
电子书对于纸质书的发行是很敏感的,电子书发行一般来讲会晚于纸质几个月甚至几年,是为了给纸书留出“保护期”,而《行在宽处》采用纸电同步的发售策略,作为首发新书,这种尝试极为大胆。
纸书、电子书同步上市对于读者来说是好消息,但是对于出版社来实为不易。正如《行在宽处》出版方中南博集天卷所说,全媒体出版、纸电同步会成为出版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对于大多出版社来说,这种观念的转型也是需要时间的。
有报告称,国外很多经验证明了电子书和纸书同步发行,对于市场启动具有良好的叠加效应。截至2012年美国前6个出版商已经实现了93%的 同步出版率。这种情况是否匹配中国国情尚不可知,但是从博集天卷得知,《行在宽处》的电子书和纸质销量都非常可观,很多纸书的购买者是因为在微博、微信上 看到了朋友的推荐。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电子书和纸质书面对的是一群有交集但是却不相同的人群,新书同步发行,满足市场分化的需求。另 外,同步发行对于两种出版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平台需要通过更好的阅读体验、更便捷的书摘、分享等功能,吸引消费者,纸质出版要改变图书选题策划 的单一思维,转而以内容为核心,强化对作品的判断力,从全媒体角度运作产品。
说到这里,不免产生一个疑惑,图书的全媒体运作,是不是会弱化书店的功能?就如同电子书不会取纸质书,电子平台也不会取代传统书店,网易云 阅读内容中心负责人认为,以后书店的体验功能更明显,人们去书店不是为了寻找阅读内容,而是享受深度阅读的文化氛围,像诚品、单向街这种结合阅读、交流、 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基地,会越来越受欢迎。
其实不论出版的形式如何改变,内容都是核心出发点,不管是纸电同步,还是未来闻听观看同步的全媒体出版,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内容的高效传播,随着更多角色的介入,不同阅读方式的呈现,内容获取成本的降低,阅读这件事,只会越来越市场化、人性化、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