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A股强势收官,2015年让人充满期待
新年看股市(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许志峰
回首2014:否极泰来
关键词1 成交天量
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2014年A股市场的表现可以用“超预期”来形容。
上半年,上证综指一直围绕2000点整数关口苦苦挣扎。当年1月,上证综指即跌破2000点,此后的3月、4月,指数又多次探到2000点之下。市场中一片愁云惨淡。
5月到6月间,指数依然波澜不惊。此时,市场情绪仍处于悲观中,即使是最坚定的多头券商,也只敢喊出“400点的大反弹”。然而,这两个月连续小幅上涨,似乎已开始孕育峰回路转的希望。7月,沪综指153点的涨幅,让市场信心大振。随后指数越走越强,连续8个月上涨。至12月31日,上证综指报收于3234.68点,全年上涨1118.7点,涨幅近53%。
与指数的强劲相比,2014年A股成交金额屡放天量,更为引人关注。12月5日,上证综指在逼近3000点时出现巨幅振荡,当天指数振幅近6%,两市成交金额突破1万亿元,创历史天量,每秒钟的平均成交近亿元。然而,这一纪录很快就被打破,12月9日两市单日成交金额突破1.2万亿元,成为全年的成交量高点。
天量成交从何而来?增量资金的进场是重要因素。近一年来,房地产、大宗商品、银行理财等渠道的投资机会明显减少,恰在此时,股市出现赚钱效应,迅速点燃市场热情。中国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国庆节后,证券市场开户量激增,单日开户峰值最高达到23.7万户。
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滕印认为,短时期内成交量大幅增长,一方面体现投资者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A股市场的不成熟。在仍实行“T+1”的情况下,交易量就如此之高,表明市场投机性还是比较强,短期炒作较为普遍。
关键词2 融资交易
成交量迅速放大,融资交易的膨胀也功不可没。
融资融券并不是新事物。早在2010年3月,A股市场就推出了这项创新业务。然而,在下跌市道下,融资交易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直到2013年的1月,两市融资余额才突破1000亿元。
进入2014年,融资交易进入爆发期。年初,融资余额约为3300亿元,至11月3日,融资余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11月26日达8000亿元,12月8日达9000亿元,12月19日突破1万亿元,上升的步伐越来越快。
融资交易在2014年之所以加速增长,与其自身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张有关。当年9月22日,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第四次扩大。扩围后,标的股票总数占到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1/3,流通市值覆盖A股总流通市值的80%。
然而,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放大杠杆的暴利效应。在持续的上升行情中,通过融资交易,利润得以成倍增长。尤其是此轮上涨的主力军蓝筹股,更成为融资客们的首选。
对于券商而言,融资业务为其带来新的生财之道,尝到甜头的券商纷纷准备“加码”。去年12月29日,中信证券发布增发不超过15亿股H股的公告,提到融资额约70%用于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资本中介业务。此前,海通证券发布的300亿港元的增发计划更是明确,约60%用于发展融资融券类业务。
关键词3 满仓踏空
去年12月29日,上证综指上涨10.42点。尽管指数收涨,但两市当天以红盘报收的股票仅500余只,而下跌的股票则有1700余只。更为极端的“一九行情”是此前的12月22日。这一天,上证综指涨约19点,两市却有近300只股票跌停。
两极分化是这轮上涨的突出特点。尤其是11月以来,低价股强于中高价股、大盘股强于中小盘股的现象愈演愈烈。券商、银行、保险、工程板块的“旗杆”式上涨,让持有者获得了可观超额收益,其他投资者则收益寥寥,甚至亏损。
其实,结构性行情是已存在多年的现象。2013年创业板大涨,大盘股就几乎没有表现。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部分股票大涨的同时,其他股票却在大跌,历史上确实不多见。
滕印分析,蓝筹股之所以能在这波行情中“咸鱼翻身”,与其市场属性有关。蓝筹股更适合作为融资交易标的,对指数的影响力也较大,便于进行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联动。此外,市场不断上涨,带动各类指数基金规模急速扩大,新增基金份额需要被动配置蓝筹股,又会推动指数上涨,进一步抬高市场预期,形成了持续刺激蓝筹股的正循环。
展望2015:理性投资
关键词1 上涨动力
进入2015年,当指数已站上3200点相对高位,蓝筹股短期涨幅也已很大时,股市是否还有上升空间?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在哪儿?面对新一年的股市,投资者既充满期待,也不免忐忑。
宏源证券宏观分析师孙海琳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保持“积极财政+稳健货币”政策组合不变,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2015年整个经济基本面将呈现“增长弱势、通胀低位”。近几个月来,基建项目获连续密集批复,这些项目投资预计多数在今年进行,将成为对冲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开局的重要力量。预计2015年仍是基建大年。
近年一直坚定看好股市和蓝筹股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虽然蓝筹股已经上涨不少,但上证50指数的市盈率仍在10倍左右,可以继续坚守。
有市场观点认为,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走出去”战略,是蓝筹股价值重估的主要逻辑。仅从国内来看,很多蓝筹股身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但如果放眼国际市场,这些企业依然有发展空间。此外,正在加快推进的国企改革,对于以央企为代表的蓝筹股也有持续正面效应。
滕印表示,新股发行压力不大,是2014年股市走牛的重要因素。从历史上看,指数表现与扩容节奏高度相关。去年是新股发行“小年”,年中新股发行节奏的明确,稳定了市场预期。对于2015年来说,去年12月,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适时适度增加新股供给,表明今年新股发行量将会增加,这对市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关注。
“平稳运行、适度上涨的股市,有利于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但如果热度过高,引来各路热钱竞相涌入,反而会对实体经济形成‘虹吸效应’。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滕印说。
关键词2 改革落地
2015年的A股市场,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无疑将是市场关注焦点之一。
按照证监会2014年11月的公开表态,证监会已牵头完成了注册制改革方案初稿,并于11月底前上报国务院。12月下旬,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表示,要以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为核心,推动修改完善证券法等市场基础性法律制度,证券法修改是注册制正式实施的前提。
目前来看,已经形成共识的是,注册制将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监管者关注信息披露质量,但不负责价值判断,发行时机、价格也完全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根据市场情况决定。
然而,投资者更关心的是,注册制下新股发行节奏是不是完全放开?谁想发行就能发行?造假上市如何防范?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待改革方案的明朗。
往年,临近年底时,在各种保壳方案的庇护下,ST板块往往最为活跃。2014年底,ST股却很是沉寂。这与当年11月实施的新退市制度不无关系。
按照退市新规,触发退市的情况不仅仅是业绩,也包括“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情形”。这意味着非亏损的上市公司也有可能被退市。2014年12月以来,已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发布退市风险预警公告,尤其是上海家化等绩优公司也发布了预警,让人感觉到新退市制度的不同以往。新制度实施后的第一年,力度会有多大?哪些公司会退市?值得关注。
关键词3 风险防范
在2014年的牛市背景下,几桩“黑天鹅”事件格外醒目。
12月中旬,成飞集成发布公告,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这只此前因重组预期而从15元涨到72元的股票,复牌后连续跌停。此前,农业上市公司獐子岛也因为冷水团事件产生巨亏而暴跌。
“黑天鹅”年年有,但在融资交易盛行的今天,风险也被放大了。以成飞集成为例,其暴跌前的融资余额高达13亿元。随着重组预期的落空,放大杠杆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万亿元融资盘高悬,对于大盘的系统性压力也不能忽视。有统计显示,融资资金的换手率是普通交易的5倍。可见,这部分资金极不稳定,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可能就会夺路而逃。上证综指踏上3000点之后,市场几度巨幅振荡,已显示了其中的风险。
李大霄认为,“小、新、差、题材、伪成长”等前两年被反复炒作的股票,是股市里的“黑五类”。在近几个月的上涨中,这些股票却不断下跌,表明泡沫即将破裂,有的甚至已经破裂。对于这些股票,投资者一定要远离。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