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在“中国智慧制造高端论坛”上发言内容整理修改。
开篇导读:
当下炒得很热的一个词叫制造4.0。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1.0是机械化;2.0是机器自动化;再往上升级3.0是可以编程由加工中心来运作;而4.0是机器和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可以进行“对话”,这将是一个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情景。
正文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当前中国的情形可用一句很经典的说法来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可能也是最坏的时代。就像狄更斯写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整个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带来整个社会体制的变化。中国这几年就正在经历这样的变化,很多之前认为好的放到现在未必如此,这是一个相对混沌的时期。
这张图目前似乎很流行,大家都在找“风口”:风口一找到,猪都可以飞起来了。但我们不禁会想,这些猪飞起来之后呢?猪没有“翅膀”,不就死得很惨?然后想象一下,如果猪有一双很好的“翅膀”呢?
(PPT图示)
诸如此类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思考?大家都想把互联网变成一蹴而就的“魔术棒”。这几十年,让我们可以看到浙商的成败与什么紧密相关联?----是浙商的市场意识。对市场特别敏感,对市场反应迅速,这使得浙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迅速崛起占领先机。但也正因为过度地关注市场端,使得创新驱动的动力(尤其在设计领域)出现了问题,这已引起越来越明显的负面作用。
在目前转型升级面临瓶颈的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哪里?中国制造全球第一,像袜子、领带等都占全球第一的份额,而这么多的商品,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创新设计的?这也是前期发展带来的成功后需要我们引起的反思:如何创新?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术”的层次上,我们把“术”玩得很好,但我们的“道”在哪里?我跟企业家朋友说应该去深圳学习,为什么?他们的公司治理结构很清楚,从体制上、机制上塑造了创新的环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涌现了大量的技术创新驱动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另外,再看浙江的企业,由于治理问题上带来的后遗症随处可见。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所谓的4.0,告诉我们创新和跨越要成为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题,如何通过创新来实现跨越,在短期市场绩效中的成功转型为靠创新获得持续的成功,这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问题。4.0的崛起从德国开始,但德国也有“懒人经济”的状况,不像过去这么精确了。反而是中国现在很多方面都上升得很快,做得好的制造企业里,他们的车间管理不亚于世界上最好的企业。不管怎么说,德国从先进制造的先进性和精准的制造模式让我们很佩服,特别是是4.0时代,他们率先进入了智慧制造的时代。
总体来说,从过去几个阶段发展过来,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多阶段复合叠加的“三明治”式发展的中国,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机会?特别是跨越的机会是什么?德国从工业革命之后一步一步走过来,中国的企业是否是这样走过来的?恐怕不是。今天很多嘉宾提到了华为,这些企业从二次创新到跨越式创新的实践,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的体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颠覆了整个生产系统。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互联网经济,这是一个服务经济的时代,互联网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的需求都可以集成起来,这种个性的需求的集成和满足就是创新式服务,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典型的特征是让世界的知识、智慧成为即插即用,信息可以迅速对称。这个新时代不只是表面上快捷获取信息,其实意味着更深层次的需求挖掘和创造。
因此在工业4.0的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主题是“创新和跨越”:如何通过创新来完成转型升级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思考,把握什么样的机会来完成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制造的增长和美国制造的增长越来越同步,这意味着什么?近几年的研究可发现,中国已很深地卷入到世界市场中,中国制造和世界制造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制造体系之间产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从过去不相关,到依附,到再现在有了一点中国自己的创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到下一轮阶段中,我们会面临更多挑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价格和利润在不断地下降,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产品的复杂性越来越增加、服务化需求等,这当中会面对很多的困难、问题,当然也有新的机会。
那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新的驱动力是什么?过去的人口红利来自广大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者。而今天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带来了新的人口红利。在制造业中一些聪明的中国企业用很低的价格邀请欧美制造业的人才来担任顾问,做得非常好;从年龄分布来看,目前我们的总劳动人口正在下降,但是每年千百万大学生的毕业带来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人口。在研发投资方面这几年增长非常迅速,中国人的创造力在下一阶段会进一步地发挥;在海外并购方面,中国今年将第一次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超过引进外资规模;国内的市场内需也在不断地增加,今年发改委批准建造地铁的城市达到22个。这种种发展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都标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常态和新阶段。
在这样一个基于互联智慧的时代,各种新兴事物不断兴起,在以低成本的各种形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我们真正持续的创造力来自于服务的创新。
以我们长期跟踪的企业杭氧为例,我们建议它不要只做产品,要把产品变成服务。他们从卖设备转向卖气体,并提供非常高质量的服务,从而他们获得的绩效也更好更加持久。制造业在下一轮发展过程中,这种个性化或者产品服务化需求在不断地高涨,互联网更带给了我们全新的关系情景。
以华为举例,在它几次的大变化中,从跟随者到紧跟者再变成领跑者,一路跨越式上升。因为它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模仿者,尽管它也在引进别人的技术,但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的技术把产品变得更好,而不只是单纯地滞后地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需要在引进技术的初期里就想像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是一种战略。华为全球15万到16万的员工,研发人员将近7万人占比40%以上。去年它的研发投入是300多亿,和其他公司比如爱立信比较,虽然研发投入在总量上有差距但在效益上,华为投一块钱研发的东西欧洲公司可能需要十块钱,这里就有中国优势即高素质的劳动力所带来的新型人口红利。
制造业要从两端看,一端是大制造,比如高铁、飞机等等,这其中也需要很多小企业去配合;另外一端是微制造,像有很多企业给iPhone做零件配套,做得非常好,利润也很高。从这里可以看到,如何制定我们的制造战略,从而有智慧地去做制造,值得思考。因为目前关系、环境、技术等变化,给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带来变化,给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带来变化,给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带来变化,导致企业需要从过去单纯强调核心竞争力,变成越来越多地通过协同配合来取胜,互补共赢成为新的关键词,这是全新的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互补、互利、共生共享成为新的关键,很多跨界的互补合作会变得非常有价值。在新背景下,跨界是典型的趋势:信息化、工业化深度地融合,彼此产生互动对话,还有碰撞,这带来各种关系的变革(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快捷可靠的超级服务、客户参与创新等),C2B、O2O将成为下一轮发展中值得考虑的关系,而在这样新的变化的关系中怎样去找到你的互补者? 从而使互联网的作用从B2C,真正转向C2B。
企业要在这样新的生态系统中去到定位自己成长的空间:有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也有做个性化服务的小企业比如穿衣助手、快的打车等这些互联网的小型服务公司,而这些小平台将会在未来非常迅速地发展。很多成功起来的公司就是将原有的产业价值链拆分整合打通,做得非常有创意,而且有非常好的延展性。
在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智慧制造”的公司,机器和机器之间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智能互动。生产数据都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这样的技术和全新的系统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跨越机会。
让我们热情地去迎接这个时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