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天平之歌系列报道之四

2014-12-12 11:48 来源:中国网魅力贵州

 谨聚心血酬桑梓

  —— 黔东南州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纪实

\

  扬巾帼帆行便民利

  神奇黔东南,以其风光秀美,民族民间文化古朴浓郁著称于世,被人誉为“东方奥地利”。千百年来,各族群众以其生存发展智慧,创造了独特的乡村文明,成为新时期司法创新的重要智力资源和强劲动力。

  一枝一叶总关情。黔东南州两级法院正以不竭的智慧和辛劳,以创新诉讼服务中心为突破口,更好地推进司法为民,将满腔心血感恩桑梓,回报父老乡亲。

\

  巡回审理便民利民

  现实倒逼 催生“考题”

  黔东南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经济不够发达,山区群众文化水平较低,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文化交流较为困难,打官司东奔西跑,不知找谁为好,跋涉辗转更添烦恼。再者,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提速,民间各类纠纷剧增。特别是,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的觉醒,对司法服务有了更多的需求。2012年以来,全州法院共办理各类案件52227件,结案率为96.6%,法官人均结案93件。今年1至11月,全州法院共办理各类案件20969件,同比收案上升13.75%、结案上升5.9%,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将立案审查制改为登记制,案件将会进入高速增长期。

  严峻的现实,使州法院领导班子陷入深思。他们通过深入接地气,跳出法院看社会,又站在社会的角度反观司法,思维激烈碰撞,得出共识:必须整合司法资源,发挥能动司法效用,尽最大可能便民利民。要着眼社会稳定大局,立足山区实际,“创新自选动作,唱好司法山歌”,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产品。

  怎样“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产品”呢?

  调研,讨论,酝酿,激发灵感,提升工作的前瞻性、进取性、创造性,一个新的“考题”答案,在黔东南法院呼之而出:创建诉讼服务中心!

  2014年初,州法院党组前瞻谋划,把创建诉讼服务中心作为法院创新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制定了“精良设施、精英力量、精品服务”的三精方略,努力将中心建成“功能完善、制度健全、职能明晰、设施齐备、服务到位”的场所,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的要求。

\

  关爱未成年健康成长

  优化硬件环境 搭建精良平台

  全州法院立足高标准,将立案大厅、信访接待大厅进行改版,升级为新型诉讼服务中心,构建以院机关为轴心、基层法庭为拓展、各村镇诉讼接待站点为延伸的诉讼服务中心网络体系。

  全州法院加大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在诉讼服务大厅普遍安装电子显示屏,及时滚动播放排期开庭公告、五个严禁等内容。投入200余万元建设了能触摸的案件查询和远程信访接访系统,便于当事人查询案件进度和法律法规。打造亮丽窗口,设置了诉讼引导、立案审查、诉讼费预收结算、立案调解、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窗口,摆放作风监督牌,公示举报电话。大厅设有导诉台、法官接待室、人民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卷宗查阅室,当事人休息区普遍达到“十有”要求:配有诉讼指南、电脑、电话机、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笔墨纸张、座椅、报刊、老花镜等便民设施。黎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将立案大厅和走廊改建合并,地盘不再狭窄,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施秉法院将大院文化墙与中心廉政文化走廊融为一体,打造独具特色法院文化,围墙以图文并茂方式展现法律知识,让群众进一步了解法院、了解怎么打官司和增强法制意识。同时在中心过道,将古今警句制成标牌上墙,提示干警时时廉政勤政服务百姓。

  在立案庭设调解室,即收即调即结;当事人可随时约见法官,确保群众知情权;做好信访接待、判后答疑,消除当事人误解;对书写诉状确有困难或诉状确需重大修改的,由中心人员作好口头起诉笔录或帮其修正诉状,经其确认即予立案。对老弱病残当事人上门服务,上门立案57次。全州法院坚持“来有笑脸,送有回声,能一次办完的事绝不让群众跑第二趟”,中心延伸点的各人民法庭“宁可干警流汗多一滴,不让百姓跑路多一里”,群众对此十分满意。如锦屏县瑞丰房地产开发公司诉凯里市政府合同纠纷一案,涉案标的2500余万元,双方争议较大,经多次协调未果,原告起诉后,州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通过反复做双方法律释明工作,在诉前阶段即达成调解并执行兑现,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又如59位农民工起诉龙语鼎城房开项目拖欠工资系列案件,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多次往返四川、重庆、贵阳等地,找到债务人做思想工作,最终在春节前五天全部兑现给当事人。截止今年11月,全州法院共审查立案20969件,诉讼服务中心庭前调解571件,实现了矛盾纠纷有效分流。

\

  上门服务解心结

  强化人力配置 实施高效管理

  全州法院科学调配人员,从知识结构、年龄梯次、工作经验、岗位职能多方位考量,选调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责任心强的精干力量,充实到诉讼服务中心。

  为适应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旅游发展的需求,全州法院着力将“三语法官工程”作为中心的配套建设,要求法官既懂汉语,又掌握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在旅游景区的法官还要求熟练掌握外语对话。目前全州法院千余名干警中,能较熟练掌握“双语”者(汉语和一门少数民族语言)达230名,占21.3%,熟练运用“三语”者135名,占12.5%,分别比2011年增7.6和5.5个百分点。黎平、丹寨、雷山等县法院,还在中心开了“苗(侗)语窗口”、“双语法庭”。这一创新,增加了司法服务能量,国内外近200家媒体纷纷报道。不少群众说:法官用苗(侗)话打交道,让我们听得懂、听得进,感觉法官也更容易亲近了!从江、黄平等县创新“车载法庭”,开往偏远乡村就地办案,一次就可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3000余元,有效解决了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榕江法院创新“QQ法庭”方便群众,至今已审案70起,结案率达100%。如彭某与杨某借贷纠纷案,因双方各在相隔千里的两个省份打工,他们只需通过QQ视频,就可与对方和家乡法庭进行三地办案了。当事人彭某(同期声)。

  为优化服务,我们对软硬件集约化运作,多功能分配,尤其强化干警管理,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公布服务网址和监督电话,还推行首问责任制、电话预约制、限时办理制等制度。“打开窗子说亮话,不怕和群众面对面”。黄平、从江、剑河等县过去从安全角度考虑过多,接待窗口像银行一样,“玻璃墙,小窗口,递材料,只见手。”当事人与法官隔着玻窗交流,声音听不清,解释表不明,形成一道“隔膜”。现已打开玻璃墙开放式办公,群众可和法官面对面谈事了;办案流程、诉讼须知、风险提醒等十多个方面内容全上墙,群众心里亮堂了;图文并茂的《诉讼指南》和耐心的释法析理,让不懂法的群众心中有底了;公布监督电话和举报网站,让阳光充满大厅,群众对司法公正信心更足了。同时,诉讼服务中心“笑容多一点,态度好一点,动作快一点,工作细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全一点”的“六个点”制度提示牌高悬墙上,随时提醒法官公正司法,热情服务。

\

  田间地头话调解

  巧用民间资源 抓好诉前调解

  为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和立案阶段,全州法院创新思维,采取案例展示、过错分析、亲情感化、换位思考等办法,许多县收集借用民间“邻里和睦歌”、“夫妻白头歌”等《劝世歌》,还请来乡土歌手唱民歌,劝导当事人互谅和解。由于唱的是身边事,说的是本地话,道的是亲友情,“比山比水,入情入理,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当事人普遍反映“就像草根和露水一样离我们近,比干巴巴讲干条条管用”,钝化和消除了大量矛盾。榕江县“民歌法庭”曾被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去年来又拓展效应,在中心设置“民歌法庭调解宣教室”,将大道理融入歌声中,将法律融入地方话,让矛盾双方重归旧好。

  三穗法院深挖体制内外资源,发掘寨老族老“乡绅元素”,共同打造“五员”调解文化:由法庭法官、乡镇综治办主任、村干部、寨老和族老,分别担当法律释明员、司法联络员、人民调解员、情感沟通员和风俗说理员。通过180名寨老族老义务协助,“五员”两年调解纠纷307起,调成率达91%。这类既有现代法制基础,又有传统乡村治理底蕴,弘扬民族文化的方式,被群众誉为“我们黔东南的金牌调解”。

  小切口,大题目。小场所,大服务。

  截止今年11月,全州法院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1417人次,受理各类申诉、申请再审案件85件,同比下降15%。远程接访86人次,依法对1434件案件减、免、缓交诉讼费227.95万元,发放司法救助金78万元 ,减轻了群众诉讼负担。

  近一年来,全州法院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实现了关口前移调解前置,零距离接触群众,高效率提供帮助,低成本解决纠纷,让群众共享司法创新成果,展现了司法为民情怀,成为公平正义推进器和社会矛盾减压阀。展望未来,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探索司法为民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强化服务功能,把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成回应群众司法需求的“第一窗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第一平台”,彰显法院形象的“第一品牌”。(王家良 姚本宙 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