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市场融资成本 激发经济创新活力
降息并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罗 兰 王俊岭
日前,央行决定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是继2012年7月后首次降息。市场对此反应强烈,普遍认为此举将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推进。央行相关负责人还明确表示,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利好实体经济】
11月21日晚间,央行在其官网上正式公布了降息决定。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利率也相应调整。
央行在时隔两年后突然降息,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出于多方考量。
首先,尽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已有明显进展,但从实体经济的感受来看,“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比较突出。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孙华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都在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中运行,这两年货币政策在稳健中有点偏紧,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困扰。此外,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等改革行为,也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环境来支撑。
“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次,近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也推动了央行降息。数据显示,近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诸多宏观经济数据低于此前预期,10月份银行贷款下降,货币供应增长冷却,业界对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普遍上升。
“在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是一种灵活性的体现。”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此外,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物资供应充分,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现状,使得我国通胀压力较低,这便为货币政策的灵活使用提供了客观条件。
【推动利率改革】
此次降息将对市场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专家认为,一方面,将为实体经济注入急需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会拓展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空间。
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本次降息从3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是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是对传统利率调整方式的改善,维护了存款人合理的实际收益,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提振内需。
二是利率浮动区间扩大,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简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其市场化定价能力。
降息之举将影响深远。分析人士认为,本轮降息政策将进一步拓展利率市场化运行空间,今后银行再难稳赚利差,迫使银行业加快自身改革,对实体经济而言是件好事。
也有专家持谨慎态度。“我个人认为此次降息对实体经济‘融资贵’的解决不会立竿见影。此次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幅度提高,将导致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贷款实际利率因此不会降很多,所以说效果有限。”孙华妤表示。
【会否再次降息】
市场有观点认为,此次央行降息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已从稳健转向宽松。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给出明确答案:“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该负责人表示,灵活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微调并保持适当的实际利率水平,是正常利率调整机制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稳健货币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称,降息并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目前经济形势虽然有下行压力,但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也在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采取强刺激。适当下调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有利于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未来央行是否会连续降息?孙华妤预计,如果一两个月内降息效果不明显,估计央行会降准,降准可能在今年12月发生,之后,央行会再次降息。
“一系列降息、降准动作应在明年上半年前完成。因为美国会加息,而我国在减息,这将造成资本外流,所以降准窗口应在美国加息前,也就是明年上半年内完成。”孙华妤建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24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