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啥成了金融“二道贩子”(热点聚焦)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人们印象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近期不少地方的金融市场出现了新苗头:一些曾经难获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如今成了“金融二道贩子”,将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转贷给房地产企业或者其他“来钱快”的生意,从中获取丰厚利差。这些企业是如何成为“金融二道贩子”的?如此一来又会产生哪些风险?请看本报记者采写的这组报道。
——编者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放贷人韩勇
“钱生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本报记者 王伟健
韩勇是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人。他从事的生意并不复杂,就是从银行等渠道贷来钱款,然后以高额利息放贷出去,当金融的“二道贩子”,赚取高额利润。
在苏南,吴江以民营经济发达而著称。韩勇的父亲开着一家织布厂,厂规模不大,也就几十台织机,固定资产四五百万元,属小微企业,但在好的光景里,这些机器创造的利润一年有四五十万元。2000年,大专毕业后,韩勇没有找工作,而是回家在父亲的小工厂里干活。
这些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苏南的很多企业资金吃紧。韩勇回忆说:“我家做的产品还行,与银行关系也好,贷款相对方便些。”一位生意上的朋友贷款到期,一时无力偿还,需要一笔过桥贷款。韩勇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以父亲工厂的名义向银行贷款,然后把这笔款子转贷给朋友,帮助他先偿还银行贷款,等银行贷出新的资金后,朋友又连本带息地还给韩勇。
“1万元的借款每天利息是40元,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贷给他的100万元就赚了12万元。”韩勇说,他从银行贷款的利息则相对便宜得多,一进一出,韩勇的毛利至少要达到100%。钱生钱,一打开这个闸门,钱就像涌泉一样,滚滚而来,最好的一个月,赚了至少30万元。
这样的赚钱速度,让韩勇对父亲的小工厂不屑一顾。“我只是把银行里的钱过一下手,一个月就可以挣父亲工厂一年的利润。”韩勇说。
“很多企业都贷不到银行的款,你如何能贷到?”记者好奇地问。
韩勇说,虽然目前整个经济形势不太好,但总有一些企业的效益不错,这些企业贷款就比较方便,“而且如果能够与银行里面的人搞好关系,贷款就更方便了。”
韩勇说:“现在是两头的企业好借钱,一是规模大的企业,他们贷款盘子大,可以很容易地从银行贷款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借款’;二是一些小微企业,由于国家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一些小微企业的老板便把这部分资金用于贷款,吃利息,成为二道贩子。”对于如何与银行搞好关系,韩勇没有具体说明,他只说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据一家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来说,贷款要专款专用,在实践中却很难监管。比如,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给某企业,某企业把钱打给供货商,再让供货商打到另外一个账户上,那么,这笔钱到底用在什么地方就难查清楚了。
在目前实体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做金融“二道贩子”不费劲就能挣大钱。“比如,央行出台的定向降准,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还受制于贷存比率,因此通过定向降准而多出来的资金,很可能就流到了金融二道贩子手里。”上述工作人员说。
做金融“二道贩子”,最怕的就是资金链断裂。与真正的金融机构相比,像他这样的放贷人,缺乏基本风险控制能力,万一有人资金链断裂,他除了上门要债,基本不受法律保护。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一直把钱借给我信得过的人,但由于对方销路不畅导致无法偿还,最后跑路了。我现在因资金链断裂,也是在外面东躲西藏,轻易不敢回家。”韩勇说。
四川泸州市小老板吴向群
“酒企是我的‘二银行’”
本报记者 张文
“这可是救命钱,厂子总算能活下来了。”吴向群是四川泸州的一个小老板,前不久他终于拿到了100多万元借款。
苦心经营一家小型食品厂多年,吴向群今年初遇到创业以来最大的一道坎:产品滞销,食品厂外债高筑,若再不清偿债务,只能申请破产。拿到借款,就等于拿到了继续办厂的希望。
然而,这笔借款并非直接来自银行。“跑了几个月,没有一家银行肯贷。”吴向群对自己遭受银行冷遇并不意外:“银行最怕风险,我这样的厂子销售和盈利都不稳定,生产线又老旧,就算全盘抵押,银行也很难借钱给我。”
无奈,老吴找到当地一家酒企借钱——这家酒企是当地的名牌企业,除了经营白酒酿制与销售的业务,还从事着一项“副业”:资金短期借贷。
“很多小厂、小公司没钱了都来找他借,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外地的。”吴向群介绍,这家酒企从事对外借贷,在“圈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虽然利息比银行贷款利率高出不少,但毕竟手续和流程简单,而且比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小多了。
即使资金链再充足,但生产类企业毕竟不是银行,对外放贷多了,自身财务状况难免会吃紧。“这点不必担心。”该酒企财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借贷出去的钱,都是先从银行贷款而来,先贷入再借出,赚取中间的利率差价。
这家酒企家底厚实,资金充裕,从银行贷款几乎“张嘴就能来”,转手借贷这一“无本万利”的生意,每年能带来多少利润,上述工作人员并不清楚,他只表示,过一次手,就能“钱生钱”,“银行其实也知道我们不差钱,贷款后就会转手借给别人,但他们也睁只眼闭只眼。”
事实上,银行对这样的借贷,几乎求之不得。“银行往外贷款不好把握,这种超低风险的机会非常难得。”当地金融办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这家酒企开口,一些商业银行就会抢着贷给他。
然而如此一来,风险便转嫁到了这家酒企身上,如何避免借出去的钱成为“死贷”?
“我们对来借钱的企业也不是‘来者不拒’。”这家酒企财务部门负责人张涛透露,他们做“转手借贷”有几个条件:必须是短期借贷,数额不超过200万元,必须有实物抵押,而且只做熟人的生意,“出了事不会找不到人”。因此,从2012年这项“副业”开始至今,10余次对外贷款,这家酒企从未失手。
“现在都说银行惜贷,贷到款要凭关系。”混迹当地商业圈子多年,吴向群对于“转手借贷”有他自己的看法:“酒企的老总和银行的关系好,只有他能贷到款,这个差价,也只有他能挣。”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9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