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耘
新的发展思路下的宏观调控,在关注需求端的同时更注重供给端政策。未来,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应从主要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转向主要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三大“发动机”
讨论经济新常态,往往会提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确实,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表征,但不是新常态的标志,新常态新在发展思路。
新的发展思路强调让实际增速和潜在增长率一致。潜在增长率是一个长期供给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所有生产要素处于最优配置情况下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让实际增速和潜在增长率一致,无疑是每一个经济体的“梦想”。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追求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超常发展,也不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如果经济的实际增速长期落后于潜在增长率,也会对就业、经济社会稳定等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做到“有多大能耐干多大的事”,要充分利用和释放各类生产要素。
新的发展思路强调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分工协调。目前,我们要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让“两只手”分工合作,相得益彰。只有“双手”并用,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的发展思路下的宏观调控,在关注需求端的同时更注重供给端政策。目前,中国经济总需求受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所降速。但是,只要跳出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增长的分析框架,从供给方面着手,就能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短期来看,有效需求决定了经济增长,就中长期而言,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决定经济增长。中国人口红利的衰减以及资本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边际报酬递减表明,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维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已步履维艰,只有转而依靠提高生产率。这就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改进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结合方式。因此,未来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应从主要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转向主要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三大“发动机”。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提出用中国经济新常态来判断经济走势是科学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只不过是要回归经济发展的自然轨道,回归中国古人所擅长的“道法自然”。有这样的心态,在面对新常态时,我们就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