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洁
■定向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一方面需要找准方向,将政策着力点放在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区域或产业;另一方面,对资金去向应加强跟踪分析,让资金在流动过程中不偏向
盘点上半年货币政策的亮点,两次定向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无疑最为醒目。4月,央行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两个月后,央行再度对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信贷资源,用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
政策出台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其积极效应逐渐显现。6月份信贷发力,人民币新增贷款超预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稳中有进。更为重要的是,定向降准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式的调控思路,转而采用“滴灌”“喷灌”,为盘活信贷存量、优化信贷增量留有足够空间,在调结构的同时能起到一定稳增长作用。可以预见,下半年,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更多涉农企业、农户和小微企业将因此受益。
当然,作为宏观调控的一次新探索,定向降准也面临不少新课题:定向宽松的“靶心”如何确定才能顺应经济结构变化的新要求?信贷资金能否如愿真正“灌入”干涸的土壤?这些问题对于政策的最终实施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更多的是总量政策,以总量调控见长,此番被赋予结构调整的重担,其难度可谓不小。资金如水,一旦阀门打开,大水流出,就会全面漫开。信贷定向放开后,资金就会直接或借道辗转流向以往“机会”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因此市场上有人担心,定向降准有可能会从总量上增加全社会的流动性,从而演变为总体扩张,而真正缺钱的领域依然贷款难求。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大多数涉农金融机构是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也是此次定向降准政策的受益者。然而,笔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有部分农商行和农信社受信贷需求下降、信用风险和存款成本上升等其他因素影响,有惜贷和慎贷的倾向,原有的存量资金就有不少未投入实体经济,而是通过同业市场存入大型商业银行,转而通过大型银行投入市场,这样做非但没有让资金流入“三农”和小微企业,使得定向调控的目标打了折扣,反倒是增加了资金的通道费用,抬升了信贷资金成本。可见,定向降准要做到真正精准,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其次,定向降准的目标是结构调整,如何找准结构调整的“靶心”同样重要。当前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昔日发展较快,占用的信贷资源也较多,在这一轮结构调整期,所遭受的冲击也较大,信贷需求快速下滑。而中西部地区企业以内需市场为主,在此次调整中受到的影响较小,成为经济下行中难得的“亮色”,信贷资金需求较快增长。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但若相关的政策措施依然没有转变,就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信贷需求。
要想让定向降准的效应真正落实,一方面必须找准方向,将政策着力点放在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区域或产业;另一方面,对于资金的流动应加强跟踪分析,其他政策也配套跟上,以避免资金流向偏离了初衷。
此外,也要看到,小微企业的困难存在于很多方面,不仅仅是资金困难。定向降准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一剂良药,但并非“万能药”。让小微企业自身“强健”起来,信贷资金自然滚滚而来。比如,更多通过结构性减税,减少企业费用负担,让小微企业留有更多利润,持续发展;又如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多策并举,“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春天就不再遥远。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