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显示活力 民生优先取得成效
本报记者 宦佳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没有脱离人们“持稳”的预期。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根据初步核算,上半年GDP同比增速7.4%,总体稳中有升;同时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25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8.3个百分点。专家表示,从数据上看,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跑赢”了GDP。
农村收入增长较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中期成绩,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其中第二季度增长7.5%,相比第一季度有所回暖。其中居民收入增幅表现不俗。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且中位数达到了8780元,同比名义增长13.7%,表示居民收入整体水平有所上升。
“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用这12个字概括了上半年经济整体形势。他表示,上半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收入都保持着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70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月均收入也有2733元的增幅,同比增长10.3%,稳定的就业、物价、农业和居民收入等表明经济运行目前仍处在“合理区间”。
服务业扩张促进增收
相比于上半年的GDP数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遥遥领先,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则略有落后。对于这一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首先得益于国家不断增强的农业扶持力度,国家收购价格的逐年增加保证了农民农业收入稳步提高。另外国家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也在加大,农村居民医保、养老等社保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收入的二次分配向农村居民倾斜。但对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说,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个体经营者盈利困难等情况,都导致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速放缓,同时资本市场不振也使居民投资回报被压低,从而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这些现象是与中国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结构上的巨大变化有紧密联系的。目前经济正经历由传统的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46.6%,继续保持增速快于第二产业的势头,这种转变尽管可能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是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盛来运表示。
三者联动调节分配
保证未来居民收入增长稳定的前提是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释放更多的就业岗位。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是需要继续运用宏观手段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的联动效应,尽量控制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重点仍在于积极促进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产业机构调整过程中的下岗再就业工作,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城乡劳动力,从而增加居民收入。
“目前我们的个人基本收入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如果就业能保证比较平稳的增长,那么收入增长的形势就应该是稳定的。按照目前的情况预计,今年初预订的新增就业人口不少于1000万人,在下半年完成这个目标应该是没问题的,所以下半年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在‘稳增长’的指标里是稳定性最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称。
暂时性的经济“换挡”给未来扩张有助解决就业、改善民生的服务业留下充分空间。盛来运也称,“要顺应规律和经济发展大势,加快服务业发展以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从现在来看的话,中国经济全年稳定在7.5%左右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产能过剩的形势也是十分严峻。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气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用力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18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