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优势比较突出 新兴产业成为热点
(本报记者 周小苑)中国欧盟商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3》中称,由于经济放缓、竞争压力加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投资环境已不像以前那么有优势,对欧盟企业的吸引力在下降。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国市场正在失去吸引力”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国内政治稳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领域加大开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吸引外资仍具有比较突出的综合优势。
吸引外资逆市飘红
在当前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部环境依然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势头依然不减。商务部近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744家,同比增长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10.9亿元人民币(折合48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欧盟这份集中了550家在华欧洲企业意见的调查报告也不得不承认,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市场依然是欧洲企业全球营收重要支柱。报告显示,2013年有34%的公司在华业务比在其他国家表现要好,32%表现持平;有86%的企业正在考虑增加投资以扩张规模,41%的企业正在考虑并购;有半数企业的中国业务占其全球收入10%以上;71%的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依然保持乐观。
这份报告还特别指出,94%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将会越来越重要或与去年重要性持平。只有10%的受访企业考虑将投资转移出中国,相比2012年的22%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显示出对华投资信心的显著提升。
“短期来看,今年外资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长期来看还是有增长的空间的。”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本报记者表示,吸引外资增长更要注重存量,而不能完全看数字,今后要在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有增。
改革红利惠及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外商投资,这带来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使得外资持续不断从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利。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外资企业未来还将受惠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红利。
“中国市场具有很好前景,跨国公司对中国是战略性布局,任何国家都不会忽视。即使像世界500强这样的大企业有所亏损,都不会轻易撤出中国。”在白明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谋求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主要依靠加工贸易获利,但现在这方面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突破口,尤其是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外资企业在这些领域仍有广阔前景。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等很多政策措施都是有利于外商来中国投资服务业发展的。”沈丹阳表示,中国政府从上到下都一直在不断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商务部日前决定开展为期3个月的规范优化外商投资审批试点工作,内容包括缩短审批时限、简化申报程序、简化申报文件等,探索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的有益做法,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供经验。下一步,商务部还将继续协调推动有关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市场准入,完善投资环境,继续增强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中国失去吸引力没根据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外资企业也必须尽快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那些只是依靠过去的经验进行投资,在遇到中国市场挑战的时候,就把责任归咎于中国投资环境下降的外资企业自己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沈丹阳表示,包括欧盟企业在中国投资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是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不是新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问题实际上趋于好转而不是相反。他强调:“有一些媒体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市场正在失去吸引力,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说法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压制中国,他们所谓的吸引力就是想继续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白明表示,外资企业以前在中国缴纳的所得税很低,但是2008年所得税并轨后,外企不再享有超国民待遇。从公平竞争的角度看,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应当同等对待。实际上,外资企业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包括电信、汽车在内的许多欧盟企业,在中国已经占据了大量的市场。因此,所谓中国失去吸引力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6月18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