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日前在杭州发布了《2014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尽管民企、国企、外企各自在不同维度的健康状况各不相同,但不论民企、国企还是外企,企业家均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太满意。
报告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以参与经营管理的高管为主,近九成为年龄30至50岁的企业家。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
此次报告的核心发现有:
核心发现一: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使命是 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连续三年合作进行的企业健康调查研究为中国企业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推动了企业家、企业、政府、社会、媒体、行业协会等一起从企业家精神、企业行为、商业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共同创造维护中国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
核心发现二:共创竞争的繁荣
共创竞争的繁荣,具体而言就是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健康竞争,实现经济繁荣,共享改革红利。“共创”需要国企、民企、外企共同努力,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大家通过平等竞争的环境与途径,共创未来中国经济的繁荣。
核心发现三:共生共长“三公”时代
“三公”时代是指健康的市场环境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是“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在达到“三公”标准的市场中,企业才能充分竞争,社会才能实现竞争繁荣。“公开”的商业环境强调的是政府、企业和社会都能及时、负责地披露与利益相关群体有关的信息。“公平”的商业环境强调的是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竞争方式,建立该竞争方式以政府为关键,企业和各种其他社会组织则需严守自律。“公正”的商业环境强调的是市场环境中裁判和监督的角色。“三公”环境是市场能确实起到决定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在“三公”的环境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才能共享改革带来的红利。
核心发现四:同台竞争的混合所有制
混合同竞是指混合所有制的不同性质的企业应该在公平可持续的环境中同台竞争。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在同一个环境中共同竞争,并根据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竞争优势来确定企业的行为方式。所有制差异本身并不会使企业有所不同,但因为所有制差异而造成的企业控制主体不同则会使企业产生不同的特征和行为方式。
核心发现五:民企自律
民企自律是指需要在企业行为上自觉遵守社会制度和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在遵守社会制度和承担社会责任上付出的多,并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形成企业与社会双赢的最佳途径。缺乏”自律”是民企自己造成企业健康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民企企业家一方面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守规矩行事,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不守规矩能带来的利益,最后形成的结果便是经济学理论所讲的“逆向淘汰”。
核心发现六:国企自变
国企自变是指在国企需要摆脱对垄断资源、国企背景等优势的依赖,打造自身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市场所起的决定作用会越来越大、国企能依靠企业背景获得的优势会越来越少。在这种趋势下,如果国企不能逐渐改变过去的竞争模式,不能自发变革的话,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核心发现七:外企自适
外企自适指的是外企在失去各项政策税收优惠等优厚待遇之后,需要完成自身调整及转型,以逐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外企已经习惯了优惠政策时实行公民待遇,外企面对的是比以往严峻的企业环境。外企如果不能调整心态适应平等的公民待遇,而将政策倾斜取消视为中国保护主义的增强,那么便会不适应未来更加市场化的环境。
核心发现八:全球开拓
全球开拓是指企业发展不能再偏安一隅,需要以各种方式让自己与全球经济发生关系。外企的国际化程度高,不仅仅是由于其战略格局的全球化和在不同国家丰富的市场经验,更在于其在中国的本地化——与所在地社区的融合程度高。在中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凭借政府“走出去”的鼓励及支持,以及强大的财力后盾,已经初步开始了国际化进程,而民营企业整体上的国际化意识尚未觉醒。
核心发现九: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
市场健康是指市场环境的健康对企业整体健康水平具有的巨大影响。虽然十八大后,政府简政放权、公务员行为自律、政策审批认定减少等都让企业家感受到竞争更加公平和制度更少约束,但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对政府在履行市场职能时的表现不满。因此现阶段提升企业环境健康水平的最直接和快捷的方式就是政府能够履行好市场职能。
作为连续三年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2014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总结了三年研究的主要成果:开创性地提出“三九健康理论”,开发出一套中国企业健康研究的生态系统理论和测评体系;三年三部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三类企业主体的健康状况,并提出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方向;积累了三个“宝库”——“企业家库”、“数据库”和“工具库”,对过去三年及未来中国企业健康的研究都具有第一手数据参考和分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