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节地换产 转型升级看“三换”

2014-06-16 08:23 来源:人民日报


 
  长三角、珠三角,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近年来遭遇“制约之痛”:成本上升、用地紧张、劳动力紧缺。如何迎接挑战、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一些地方和企业正在积极探索。
 
  腾笼换鸟——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替代部分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机器换人——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减少单位产值劳动力使用,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节地换产——盘活土地、集约用地,提升现有土地的产出水平。“三换”的过程中,部分当期矛盾得以化解,也推动了产业升级。
 
  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三换”作为转型升级的一种探索,既要大胆实践,又要稳妥把握,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统筹考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等方面的关系,循序渐进,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协调推进。 
 
  ——编 者
 
  
 
  腾笼换鸟:市场逼出新大陆
 
  本报记者 李 刚
 
  记者来到位于家电之都广东顺德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时,总经理邵继民正遇到棘手的问题:“笼子”不够了,要求入园的、入了园要求增加面积的工业设计公司排起了长队,他不得不花200万元/亩的价格收购了隔壁企业3亩地的旧厂房,以解燃眉之急。
 
  广东工业设计城,前身是没落的顺达毛纺厂,6年前广东提出“腾笼换鸟”概念后诞生的首批支柱项目之一、顺德家电及广东产业谋求转型升级的支柱项目。目前这里已入驻中外工业设计公司100多家,设计师超过1200人。每年从这里诞生上万件“奇思妙想”,改变了顺德乃至我国家电产业“搬运工”的旧形象,也使顺德家电走上了“设计制胜”的道路。
 
  腾笼换鸟也是被市场逼出来的。顺德目前接近50%的开发强度,已超过深圳、东莞等周边地区,部分镇街几乎无地可用。此外,人民币升值压力、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等因素都使顺德,乃至整个“珠三角”必须转移低附加值产业,腾出资源环境空间给附加值高的产业。
 
  然而,附加值低的产业转到哪里去才能有竞争力?又如何保证就业不受影响?
 
  以产业园发展为依托、产业链转移为导向的产业转移是广东腾笼换鸟的主线。从顺德大良驱车出发,沿高速公路向北奔3个小时,来到位于粤北山区连州市的广东民族工业园,20多家顺德涂料企业及一批相关配套企业转移到了这里。有上下游供应关系的产业链集体转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转移成本。
 
  广东宏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国盛介绍,在工业用地上,顺德是100万元至150万元/亩,连州是8万元至10万元/亩;顺德的工业用电大概是0.95元/千瓦时,这里是0.5元/千瓦时;人员工资当地更是远远低于顺德……“像我们这类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到粤北山区是对的。不过这里的物流、社会配套等还有待提高。”
 
  目前,“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引力量。在环珠三角外围100公里—400公里环形带上,已建成3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及若干自发建设的产业转移园,其中省级产业园2013年共实现产值4942.9亿元,税收194.9亿元,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91.1亿元,工业增加值一项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约22%,吸纳就业69.02万人。
 
  “老鸟”转出去了“新鸟”招不来怎么办?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腾笼换鸟”就是失败。
 
  南方智谷美的创业园,其前身是美的制冷家用空调事业部国内研发中心办公大楼。美的新总部大楼启用之后,美的即利用闲置的旧厂房及旧办公楼建设“中国南方智谷”,针对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为入园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投融资、产业化等配套服务。
 
  美的创业园只是顺德腾笼换鸟的缩影。通过规划引导,韩国浦项高级镀锌板项目、彩虹OLED显示,以及一大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顺德家电企业已经在新兴产业领域蓄势待发。同时顺德将300家优质大中企业列入“龙腾计划”,将1000家成长型小微企业列入“星光工程”,以此激励一大批民营企业扎根本地、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2013年,顺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
 
  在腾笼换鸟大背景下,2013年广东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4.5万亿元的产业产值规模,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8000家,排名全国第二,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
 
  专家观点
 
  广东社科院竞争力研究所主任丁力——
 
  “新鸟”怎么来“老鸟”哪里去
 
  腾笼换鸟,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地方政府而言,就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放弃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腾出资源空间发展新兴产业。这既要解决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也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腾笼换鸟”并不容易,一些地方对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舍不得”的。企业效益再差,毕竟能创造税收,增加就业机会。然而,当劳动密集型产业背负不起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时,它就只能流向要素成本低的地区;而新兴产业的崛起,取代旧有的产业结构,这种趋势同样无法阻挡。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迫切需要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需要腾出土地、资源及环境空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而珠三角腾出的“老鸟”能与粤东西北生产要素相结合,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合力。地方政府在“腾笼换鸟”过程中,既要想清换走什么样的“老鸟”、换来什么样的“新鸟”的问题,也要回答“新鸟”怎么来、“老鸟”去哪里的问题。只有回答这两方面问题,“腾笼换鸟”才是完整的、成功的。 
 
 
 
  机器换人:换人是为了留人
 
  本报记者 王伟健
 
  6月6日,记者在焊光闪烁的昆山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小型挖机智能化车间。繁忙的车间里,工人并不多。一个自重1.5吨的“大家伙”,被焊接机械手轻而易举地“拎”到离地2米的空中,揉面团似地翻转,以便焊接臂全方位焊接。这个机械手还能识别50多种铲斗规格,自行调整焊接距离和程序,一气呵成。
 
  “过去焊这个,3个熟练工扑上去,要焊4个小时,连上厕所都小跑。就是焊完了,质量也不完全一样。现在机械手焊一个只要4小时,相当于3个工人的劳动量,而且电脑全程控制,质量稳定,不闹情绪。”三一重机小型挖机生产车间主任张世龙指着眼前一排整齐的5个机械手说,“这5个机械手,一天能做60台。”
 
  谈到焊接机器人,三一重机总裁助理兼大挖公司副总经理柳洪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大挖动臂生产线年产3000台为例,两条生产线现在仅需两名机器人操作工,而以前人工焊接需要熟练焊工24名,等于每年节省22名工人。按技术工人年费用10万元计算,每年至少节省人工费220万元。
 
  使用机器人也是被人逼的。熟练工人难找,是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工程机械行业订单主要集中在上半年,1到5月,要完成全年一半以上的销售量,到6月份则进入淡季,这种特点也导致用工波动大。”柳洪文说,行业特性导致生产高峰期人工不足,低谷期工作量又不满。“最佳的解决方式便是实现生产自动化,用机器来取代人力。”
 
  机器换人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大幅提升了焊接质量。柳洪文介绍,三一重机于2012年起成立组织研究机器人应用,使挖机焊接自动化率提高了约30%。
 
  张世龙还算了“健康账”和“劳动强度账”。过去人工焊,不仅戴口罩,还戴双层的,一天下来口罩如抹布。车间里焊雾弥漫,十步以外不见人,传统的焊接方式极易使一线工人罹患职业病。现在,机器人高空焊接,自带除尘、过滤、换气绿色装置,车间里环境污染指数达标,生产车间也环保了。
 
  在车间里,工人张强正在回转支承螺栓装配工位上工作。该厂以前装配回转支承螺栓,用的是一把80斤的力矩扳手,拧紧一圈36个螺栓,需要10分钟,员工打一圈力矩下来很累,误差较大,而且疲劳作业往往容易发生质量事故。现在,这个车间采用自动拧紧机,将螺栓装配时间缩短到5分钟,力矩精确,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机器增多了,人少了,多余的人去哪儿?留下的人又干嘛呢?张世龙说,像张强这样的熟练技术工人难找,因此,这些熟练工人有的留下了,有的去三一集团新工厂。“这些熟练工人经过培训,将他们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培养成智能化操作技术员,实现了个人的转型。同时,公司把节省下来的成本用于提高他们的待遇,工人工资就上去了,他们也愿意留下来,而这些工人将来就是公司竞争的法宝。”
 
  柳洪文也说,机器是为人服务的,但机器也需要人来操作,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实现“机器换人”的自动化生产,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将越来越找不到工作机会,而那些能够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会越来越吃香。“也许将来会出现结构性失业,但这也正是社会进行劳动力升级换代的好时机。”
 
  专家观点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
 
  用谁的机器换怎样的人
 
  过去30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以劳动力价格优势胜出。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和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今后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无疑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转型升级。换言之,企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或者生产率提高由此带来的效益提升的幅度要能赶上要素成本上升的速度和幅度,才有可能在转型升级中取胜。“机器换人”就是提高生产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用谁的机器。我国在生产一般消费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目前来看,机器换人主要还是用国外的机器来换人。而造成这种市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二是换掉什么人,谁来操作机器。机器换掉的是出卖体力的操作工,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懂得操作机器的仍是技术工人。如果缺少技术工人操作维修这些先进的机器,最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三是换下的人去哪里?因为机器换人,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将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节地换产:以“亩产”论英雄
 
  本报记者 袁亚平
 
  书城百货馆、创意生活博物馆、5D电影院、机器人主题公园……这是来自温州“国智·9号创意街区”规划。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创意街区,原先集聚着化工、鞋革等高耗能、低产出的制造企业,节地换产将使整个街区的亩产税收增加4倍。旧厂房摇身一变,“以亩产论英雄”正是时候。
 
  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温州发展的瓶颈之一。温州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32亩,仅依靠增量开发、不在盘活存量上做文章,很难满足建设用地需求。
 
  去年2月,温州成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首批试点城市,旋即启动了调查摸底和上图入库工作。不查不知道,原来温州共有城镇低效用地4137个图斑,涉及土地34.48万亩。
 
  “这批低效用地若是利用好了,就等于为温州再添将近十年的建设用地规模。”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介绍。
 
  一边是用地紧缺,一边却是用地浪费。占地面积600亩的梧田工业园,位于温州瓯海区,大部分厂房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原先主要是化工、鞋革等高耗能、低产出的工业企业。厂区建设盲目,缺乏统一规划,违章搭建现象普遍,低效率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打破僵局,2011年7月,温州市开始尝试节地换产,在梧田工业园中心区安排1000亩左右空间,开发大学科技园核心区。
 
  节地换产,“新产”如何引入?温州市、瓯海区两级政府每年各出资1000万元,设立温州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搭建公共平台、设立种子资金、项目补助、成果奖励、企业孵化等方面,确保为入园企业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节地换产,“旧产”如何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企业一律被关闭;不符合大学科技园产业导向的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予以淘汰;园区内允许部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项目作为配套进驻园区,其规模和总量根据园区规划及实际予以控制。
 
  节地换产,鼓励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园区利用现有的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园等存量房地产资源,用于发展符合园区产业导向的项目;不涉及重新开发建设的,经瓯海区政府批准,在土地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临时改变房屋用途。
 
  据介绍,目前,科技园一期400亩土地已由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和景观改造,并由政府承租后统一招租给各类企业,成功引进浙江国智、上海必维等企业,建成9号创意街区和国智(联域)电子商务产业园。待二期200亩土地拆建完成,亩产税收有望从2012年的10万元增至50万元,增加4倍。
 
  陈金彪介绍,梧田工业园改造后将实现土地利用、产业层次、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的大提升。各类工业厂房面积将由原先的25万平方米提高到97万平方米,增加近3倍。计划在3年内吸纳2000多家文化创意及配套企业入驻,可解决5万人就业,年产值可达15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贡献可达350亿元。
 
  专家观点
 
  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副教授张秀智——
 
  根据国情实施差别性供地
 
  土地要素是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但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功能在逐渐弱化。研究显示,处于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土地要素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单纯的土地投入,即平面式扩张开发区土地面积,已经不能带动开发区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如果土地不能与技术创新、人才、有技能的劳动力相协调,土地投入还有可能带来经济的负增长。比较1984年以后国家批复的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增长数据可发现,1984—1988年期间批复的第一批14个开发区,20年后其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
 
  目前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用地产出效益是中西部的2倍,工业用地产出强度最高的是最低的9507倍。根据我国国情应实施差别性供地政策。一方面应严格限制经济发达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给数量。抑制土地投入后,因扩大生产规模而需要土地的企业,就会主动地向次发达地区开发区转移。留下的企业必然会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获得企业增长。另一方面,次发达地区的开发区也要建立企业准入门槛,对于缺乏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利用低效、不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的企业一律不准进入。这对于渐进式实现国家产业升级与转型战略有一定的作用。 
 
  本版制图:宋嵩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6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