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经济时评:平衡结构 适应发展新常态

2014-06-13 07:35 来源:人民日报
    平衡结构 适应发展新常态(经济时评·适应经济新常态(下))
 
    (管清友)未来的发展中,宏观管理重心将更注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质量结构、区域结构、金融结构和市场结构等都将发生新的转向,结构优化再平衡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过去虽然经历了总量扩张的繁荣,但却积累了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从产业结构上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过剩,而服务业产能却不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问题困扰国民福利改善。从质量结构上看,过去的考核机制引发了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竞赛,投资和出口超常增长,而消费占比却相对下滑。从地区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愈发严重,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相对薄弱。从金融和市场结构来看,金融市场结构单一,对实体经济服务不足。未来的发展中,宏观管理重心将更注重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再平衡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强国。2013年,GDP中的服务业占比第一次超过了工业。从客观上看,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提升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从主观上看,问题倒逼之下,中央将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与服务业部门的供给不足并存是核心矛盾。为此,政府一方面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另一方面,还将加速开放以民营医院、民营银行为代表的服务业部门,扩大供给。
 
  其次是质量结构的新常态: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一是投资挤水分,加快产能过剩领域的去产能,低效甚至无效的过度投资被挤出。二是消费挤水分。八项规定掀起的浪潮狠狠打击了“三公”消费,铺张浪费、无益于人民福祉的消费水分被挤出。三是出口挤水分。从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中央严厉打击贸易套利,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这个过程中,政府顶住了出口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的压力,展现出非凡的决心。
 
  第三是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发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新一届领导的区域发展思路已经转变,核心是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顶层设计、结构优化、协同发展。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从点到面,逐步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大战略布局。
 
  第四是金融结构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从机构角度看,银行业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证券业牌照管制逐步放宽,民营资本等各类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均可出资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券商、基金等交叉持牌也正在研究中。从融资方式看,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将显著提高。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高速增长时代将结束,证券、私募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利润上看,金融业的黄金时代将逐步终结,让利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2013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超过55%,但金融类上市企业数量占比不足2%,可以说,金融机构加重了实体企业融资门槛高、成本高等问题,未来金融机构的角色必须有所调整,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机构改革、业务创新为实体经济让利。
 
  第五是市场结构的新常态:资本市场将呈现深度分化,表现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分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板块分化。宏观经济窄幅波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主板市场波动幅度或将变窄。以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创业板,以及具有成长潜力的新三板公司,有望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未来,伴随创业板首发、再融资以及新三板转板制度的陆续推出,资本市场各层次的功能更加明晰化,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作用更加强化,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凸显,期货、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市场的金融创新将加快。
 
  (作者为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链接
 
  “适应经济新常态”系列经济时评回顾
 
  《提质增效 适应增速新常态》(上) 6月11日人民日报10版
 
  《保持定力 适应调控新常态》(中) 6月12日人民日报10版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3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