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人民日报:四千亿超募资金用哪了

2014-05-28 08:16 来源:人民日报
    四千亿超募资金用哪了 (本报记者 许志峰)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时实际募集资金超过投资项目计划募集的资金,被称为超募资金。上一轮新股发行自2009年6月重启后,沪深交易所新上市公司934家,其中824家超募,超募资金4064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净额约四成。巨额超募资金是否长期闲置?都用在“正道”上了吗?如何完善对超募资金使用的监管?
 
  超募资金未大量闲置,超募规模逐年减少
 
  从字面上理解,超募资金是超出“需要”的资金。因此,市场一直关注,上市公司拿到这些钱后能用好吗?
 
  综合Wind及沪深交易所数据,新上市企业累计使用超募资金2950亿元,超募资金的使用率达到72.6%。数据显示,超募资金并未被大量闲置。用于委托理财的资金平均约为1%,也不存在过度理财的现象。
 
  从超募资金的投向看,上海主板上市公司超募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归还银行贷款、购买对外投资、购买资产等。中小板公司用于对外投资、项目建设或资产收购等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超募资金最多,其次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超募资金。创业板超募资金则主要用于公司经营和改善资产结构。
 
  值得一提的,对外并购已成为近年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新亮点。统计显示,创业板公司13.76%超募资金用于对外股权并购,星辉车模、蓝色光标、立思辰等在上市后使用超募资金进行行业资产整合,成为巩固原有主业和拓展新业务的重要手段。
 
  从趋势上看,超募规模呈逐年减少之势。以超募家数居首的中小板为例,2010—2012年平均每家公司超募资金为5.39亿元、3.96亿元、2.13亿元,其他板块也呈现类似特征。
 
  募集资金不能轻易打上“圈钱”的标签
 
  专家分析,超募资金是特定新股发行体制下的阶段性现象,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化属性,不能轻易就打上“圈钱”的标签。对于募集资金使用的评价,也不应短视化、项目化,而应结合行业和宏观经济环境综合判断,不将募投项目的效益与企业整体投资收益相割裂,更不能孤立评价募投资金项目收益率的高低。
 
  超募资金大量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是否合理?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企业正常的经营需求,与滥用存在本质区别。在成熟市场,募集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不过,超过半数的超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性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表明企业在宏观经济整体趋紧和行业下滑的背景下,对经营和流动性资金的需求增长,对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费用的要求也进一步上升。
 
  随着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新股发行与募投项目强制挂钩的情况将得到改变。专家建议,在募集资金的监管上,也应向“一松一紧”方向转变。“松”,是指逐步淡化和放松新股发行阶段募投项目的要求,将募投项目管理的主动权交还发行人和市场。“紧”,则是要强化募集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惩戒募集资金违法违规使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