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不久前,伦敦地铁员工对伦敦政府的地铁“自动售票计划”表示抗议。尽管机器自动售票预计每年能为伦敦地铁节约5000万英镑开销,但会导致960名员工失业。该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自动化带来失业问题的关注。
机器替代人工的脚步确实越走越快。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良,使机器在提供动力方面远优于人力和畜力。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使其在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上,拥有比人更为优越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半熟练工厂工人、银行柜员等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机器取代。
然而,从机器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一方面,机器长于按既定规则做事,却弱于直觉反应、推断以及复杂沟通和创造等能力,而这些正是人类的强项。另一方面,机器在替代人工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演变。例如,机器人取代大量蓝领工作,但同时也创造出机器人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岗位。实际上,工业革命至今的经济发展已表明,机器和自动化并未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
从某种角度说,自动化普及对于就业岗位的维护也有正面作用。如果不能持续创新、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对一个企业而言,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对一个国家而言,则会由于丧失产业竞争力而失去更多的就业岗位。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和商务成本的持续快速上涨,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被削弱,通过引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持成本优势,而且能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精致化程度,带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而且,用机器替代人工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然,尽管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进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但机器并不会自动惠及每个社会成员。获益的是机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而那些被机器替换下来的劳动力则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资,甚至陷入失业和贫困。应对自动化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就需要调整社会再分配结构,将机器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所创造的财富,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回馈社会,比如给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进行再就业培训,使失业者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等。
目前,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三维打印、在线协作制造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具有更高智慧的机器正在进化,机器将能够比人类更廉价地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人类智能也遭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对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林约尔松和麦卡菲在《与机器赛跑》一书中提出了应对自动化的处方:只有与机器合作,人类才能够在与机器的赛跑中获胜,而不是被机器所淘汰。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5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