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津县郑保屯村1万多亩土地都交给专业联合社打理
土地“入了托” 农户受益多(样本·直击改革前沿)
(潘俊强 许士涛 董玉龙)初夏,山东省夏津县郑保屯镇郑保屯村的良田万亩方内,麦苗泛起馋人的绿色,一眼望不到边际。眼下,全村这1万多亩土地都已“入托”,交给了专业联合社打理。
怎么种粮:
“分”还是“合”?
在鲁西北平原,五步一村、三步一寨,很难看到大片成方连片的土地。郑保屯,由明代军屯发展成为自然村,附近村落沿运河而分布,因此留下了这样一片片便于耕种的土地。
承包责任制后,这一片片土地被一家一户“瓜分”。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家家麦子品种不一,价格卖不上去;防治病虫害不一,很难控制;收获日不同,大型收割机难派用场……
同时,郑保屯村也和全国所有农村一样面临着一个农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由于种地增产增效困难,经营土地以外的收入已经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该村1300多户中,有600余户以经营梳绒机为主业,有100余户加工汽配软管,还有三四十户外出打工。种地的基本为妇女和60岁以上老人群体,不愿种、不会种、种不好成为突出问题。
但是,自己的责任田还不能不管,每到麦收,村里的人们都会放下手里挣钱的活计忙活地里。在天津打工的村民胡成曾因为麦收,而耽误了一个月的工资——3000多元,“算起账来这麦子太高价了!”他咂摸着舌头说。
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新政策出台后,郑保屯村的干部群众都认准了一个方向:这地“分”着种不合算,得“合”起来种!
如何流转:
“租断”还是“托管”?
然而郑保屯村要把地“合”起来种,还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首先,虽然种地看起来已经成为“鸡肋”,群众想从地里解脱出来,但地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要他们把地拿出来,群众接受得了吗?其次,当地每亩地每年流转价格得1000元,全村1万亩地每年租金就得1000万元,谁有这个家底和魄力?第三,村里的地都是基本粮田,只能种粮,种粮的效益有限,一亩地纯收入也就1500元左右。如果碰上个旱灾涝情的,赔了咋办?
传统一步到位“租断”式的土地流转形式行不通。于是,村里另寻方案,寻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的优势与土地规模经营“统”的功能的最佳结合点,采取了“托管”的形式。所谓“托管”,就是指部分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者把土地委托给种植大户或合作组织,由其代为耕种管理的做法。这样,地没有从农户手里“拿”出来,也无需支付流转费用,风险由农户均担。
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2012年,全村4000多亩土地“入托”;2013年,全村1万多亩土地全部“入托”。目前,村里成立了粮丰恒兴粮食种植专业联合社管理“入托”土地,下设4个粮食种植专业分社。
村支书黄亮存介绍,土地“入托”,村里采取的是“分步示范”原则,先“半托”后“全托”。目前,基本为“半托”模式,合作社为农民种田提供农资、劳务等服务,其中提供的农资需要农民付费购买,雇劳动力帮农民浇水、施肥、打药等田间劳作,也需要农民支付劳务费用给所雇劳动力,最后种田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民,农民自己处理收获的粮食。群众认可度高了以后,再实施“全托”模式,就是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从粮食种植、收获再到买卖等全部经营管理,合作社扣除经营和管理费用,收益归农户。目前,已经有100亩土地作为试点,先行“全托”。
谁来实施:
“行政”还是“市场”?
在推行土地“入托”上,郑保屯村实行的是先“行政”后“市场”,即先由村两委班子组建的粮丰恒兴粮食种植专业联合社搞免费服务,然后逐步推向市场化。
之所以这样,黄亮存是这么看的:“如果开始就进行市场运作,合作社从中谋利,群众会有抵触情绪。土地入托是个新生事物,让群众认可,就要让群众看到实惠。见到收益,再推行市场化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担任粮丰恒兴粮食种植专业联合社社长的黄亮存说,村两委的干部也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义务为群众搞服务。除了农民需要支付费用给合作社里的服务人员或者合作社帮忙联系的劳动力之外,作为合作社来讲,目前不会收取服务费用。
土地“入托”后,算了算账,群众都有了笑模样。村民姜桂齐是农电工,平时没时间打理责任田,这次他把4亩地“全托”入社。“入了托”,按亩算,化肥便宜15元,耕地节省20元,农药节省25元,收割节省5元……算下来,每亩地比自己种少投入200元。同时,由于合作社与县里的发达面粉集团签订了合同,麦子卖价比市场价每公斤多8分钱,一亩地还可多收90多元。“现在不用自己操心,每亩地干落1800多块钱。如果算上省下的工夫干农电工挣的钱,收益更大了。”姜桂齐说。
收益是群众把土地“入托”的原因,服务更是吸引他们的一个“磁场”。“搞服务的5个人都是村干部,全部义务。”村干部黄庆存介绍,每年发放种子、农药,几个村干部都要放下自己的活,耽搁10多天。“怕群众错过领种子、农药,我都骑着电动车,拿着这个喇叭沿着村喊。”黄庆存从村部的角落里拿出一只小贩用的喇叭说。同时,村干部黄勤福说:“村干部先奉献,可是也得给补贴点。老婆孩子过日子,日子长着呢,干靠着不行啊。”听到他们几个的话,村支书黄亮存笑着“安慰”他们说,“今年群众都认可了,按规定收取利润1%—3%的入托费用,给你们几个管理人员开工资。同时,还可以用盈利的钱为村里干点公益事。”
通过“合”起来种地,村里更容易争取上级资金,修建了360米的沙石路,打了25眼机井,建了4台变压器。目前,他们正在申请建设两处扬水站,还联系了农机大户范昭路带着他的20多台农机加入合作社。
“赢得群众认可后,我们开始从以村两委为主体向以合作社为主体转变,通过市场运作,使土地‘入托’越来越规范。”黄亮存充满了憧憬。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2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