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党建之光系列报道之一

2014-05-09 09:18 来源:中国网

健全服务体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

——黔西县整乡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侧记

干部与民同劳动

2014年1月13日,在黔西县林泉镇清塘村,年逾花甲的村支书曾家祥正精神抖擞地向前来参观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的全市各县区组织部长汇报:“我们搞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谁来服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走进村服务阵地,宽敞的接待大厅、热情的温馨提示、一杯热茶、一声问候、群众满意而归的神情处处彰显了“服务群众”这一永恒话题。“黔西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改革上来,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做法值得全市各县区学习。”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文松波参观后发出由衷感慨。

近年来,黔西县坚持“民生为本、服务为本、基层为本”原则,选择林泉镇、洪水镇作为试点,以“整乡推进”的方式,全面推进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开展的抓手之一,试点形成了强化“服务核心”、推进“两个覆盖”、构建“四个体系”、实现“六个一线”目标的实践经验。

组工干部进苗寨送春联

一、“两个覆盖”建强服务核心

选派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全覆盖。洪水镇党委副书记张浪,年轻能干,群众基础好,镇党委将其选派到官庄村任党支部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彭玲说:“你把这个村治理好了,就是你的成绩。我们以群众的口碑来评定干部的成绩。”类似张浪这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担任村支书在黔西县不在少数。黔西县按照“一好双强”标准,采取本地选任能人支书、机关下派公职支书、领导兼任第一支书、聘请外援名誉支书“四类”选配方式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全县362个村(社区)就有620名书记,其中,有39名乡镇班子成员任村级党组织书记,88名乡镇科级干部、县乡机关干部直接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275名乡科级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聘请了228名原籍在本村的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退休职工、教师以及异地参军、经商等人士担任“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188名。选派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全覆盖。

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有了好的带头人,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发挥农村党员作用,成了黔西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充分走访调研、民意调查情况下,黔西县林泉镇以自然村寨为基本单元,建立党员服务区,按每位党员就近联系服务10—20户农户的原则,组织有服务能力的党员,在其居住地建立“党员服务区”,联系服务群众。清塘村党员曾家祥已年逾花甲,群众威信高,听说自己将要参与村级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党员“走访听民意、宣讲传政策、调解促和谐、要事报组织、帮扶助发展、带头作示范”的作用,兴奋不已地说:“以前帮助群众无名无分,现在建立这个服务平台,为群众服务就师出有名了,年龄对我不是问题,我愿意奉献毕生精力发挥作为老党员的作用。”

林泉镇清塘村驻村干部与群众查看大棚蔬菜种植

二、“四个体系”织牢服务网底

建立服务组织体系。林泉镇清浦村党员肖世祥几年钱购买了2台农耕机,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拥有255台农耕机,并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217人带机入社。肖世祥说:“合作社的成立得到了村的大力支持,我只提交了一个申请,其他的手续都是村干部帮助跑来的。”如今的镇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及15个村办公室门口,都放着一张水牌,上面分别写着“下列事项您可以在村办理”、“下列事项我们可以为您代办”、“下列事项您可以预约办理”的温馨提示,晒出职能、晒出人员,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村干部值班服务制度,确保公开的“说事电话”和值班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并及时进行登记办理。合作社成员说,现在合作社作用发挥到了空前的高度,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00元上升到2013年的6700元,并带动周边11个乡镇的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建立服务队伍体系。新水村王厚玉2013年6月经考试成为村后备干部,谈起到村“两委”跟班学习、参与服务半年来的工作经历,他发出“能发挥所学很有成就感,而且村民也信服”的感叹。村民考试任村后备干部,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命题,每村选拔2名40周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后备干部,各乡镇根据自身情况予以解决100-500元工作补贴。同时,由村民做主选好村民小组长,补给小组长每月100元的电话补贴,确保村民小组长认真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民生项目协管员、民主管理监督员、村民事务代办员”等职责。

建立服务平台体系。谈起24小时开通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民生事务服务热线的话题,合心村村民蔡尚国竖起大拇指,向我讲述了一个片段,有一天,他在同村朋友家喝酒后半夜回家的路上,想起了镇里的承诺,拿出手机拨了过去,想检验村干部是否24小时值班,结果一句“喂,您好,我是代办员晏家勇,能为做些什么”让他酒醒了,万分自责自身的行为,从此他逢人便夸镇村干部承诺践诺实干、真实。除开通热线电话外,林泉镇还开通了包括乡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群众代表、志愿者在内的飞信群或QQ群,实行直接办理或预约办理,对群众要求办理和各村代办的各类事项进行转办和交办,同时传达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致富信息,乡镇党委、政府工作动态等信息。据介绍,林泉镇还制作温馨提示牌,公示值班表,干部驻村“1+9”工作机制,农民讲师团等措施,多渠道搭建服务群众平台,增强群众致富能力。

建立服务评价体系。推行“三会三评三公开”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或重大事项,分别召开民生领导小组会、村“两委”班子会、村民小组群众会,由乡镇民生领导小组评到村、村“两委”评到组、村民小组群众会评到户,将项目实施和事项执行交由村民集体公决。及时将评议过程和结果在乡、村、组三级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乡镇为单位对各村(社区)服务群众情况实行月动态跟踪考核,年终根据月动态考核结果,对当年工作优秀的村(社区)“两委”及村干部进行奖励,发给奖金1000—3000元不等,用于改善村级办公阵地。为让村干部能在村级食堂吃好,乡镇每月定期为每村发放500元生活补贴,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现场培训农耕机使用技能

三、“六个一线”助推跨越发展

服务网络在一线延伸。林泉镇党委将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镇林业站站长穆勇同志选派到周寨村任党支部书记,通过穆勇实实在在的工作,真心实意的服务,解决周寨村以前矛盾纠纷多,工作难以开展难题,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织牢了服务网底,使农村工作由干部“独唱”变为党群“大合唱”。2013年,该村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理服务850件(次),代办服务210件(次),在方便群众的同时,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服务作风在一线转变。余姚村是林泉镇最边远的一个村,群众居住特别分散,镇党委选择居中地方修建了村办公楼,由村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并建立党员服务区,明确15名党员、积极分子分别联系服务15名农户,每月定期开展一次党员“说事会”。2013年,服务区党员带头组织群众投工682个硬化进寨路4120米,维修通村路7.8千米,修建沼气池41口;完成262户院坝硬化和177户连户路硬化。通过坐班服务与热线电话专门服务、巡回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信息化服务、走村窜寨上门服务的有机结合,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条件,让村干部、值班服务坚持得下去,群众办事更加方便,联系服务群众更加到位。

服务监督在一线强化。通过开通“民生事务服务热线”,建立民生事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议事会,强化了群众对干部服务的监督。同时,镇党委、政府对镇、村干部严格纪律约束,强化服务考核,有效杜绝乡镇干部“走读”严重、工作浮在面上,村干部服务群众“冷、硬、推、拖”和“吃、拿、卡、要”等问题,拆除了“隔心墙”,架通了“连心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服务资源在一线整合。松树村返乡农民工付守红,在村党支部的帮扶下,成立了太子参种植合作社,发展会员76户,连片种植1200亩,带动群众种植800亩,当地群众直接务工收入每年达到100万余元;清铺村支书肖世祥带头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17人,拥有专业农耕机械255台,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00元。干部驻村服务、开展农民讲师巡讲服务、大力实施创业带富工程,有效整合了服务资源,推动了发展。

服务环境在一线优化。林泉镇高锦村是东风湖库区集体搬迁移民村,98%的村民是苗族。村党组织通过发挥6位村民组长“六大员”作用,让他们组织村民开展蜡染刺绣、帮助群众预约邮政储蓄服务、代领汇款等,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掏心服务,进一步疏通民意诉求渠道,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消除了群众怨气,赢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

服务成效在一线检验。通过建立完善党内关怀激励机制、村组干部报酬待遇机制、“服务明星”评选机制、服务承诺及满意度评价机制,开展对镇村两级服务工作不满意问题征集和社情民意大走访活动,使服务群众“真”起来,“实”起来,凝聚推动农村同步小康的正能量。(记者 龚超 苟敬萍 通讯员 付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