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03-2013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示意图
图:先进装备给现代农业生产安上增产引擎
【大公东北亚网讯】“仓廪实,天下安”。今年,黑龙江把国务院通过的《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改革新路,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同步推进“新四化”建设,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虽然局部遭遇洪水、暴雪灾害,但粮食总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连增”目标。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200.82亿斤,粮食商品量预计达到979.2亿斤。
黑土地上的农民在喜获丰收时,黑龙江再传佳音。一系列在黑龙江种植的粮食经深加工后将于本月14日抵港参展,其中一部分产品将于明年1月7日正式进入香港九大卖场常年销售。
“黑龙江是我们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形成雏形、最有潜力的地方,也是最有可能突破的区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对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长远国家实现现代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
“十连增”佳绩的取得,得益于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省耕地面积1151.6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0亩;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水量468立方米;天然草原面积约433.3万公顷。其中,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土——属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典型的黑土面积约为7万平方公里,属难得的稀有资源;土壤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微量元素全;农区地势平坦,并且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粮仓的优势条件。
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中呈现一个重要特点,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玉米、稻谷和大豆等三大作物,都占据重要地位。以2010年为例,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1139.1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0.425%。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在高基数之上再增加到1250亿斤,比上年增加140亿斤。其中,玉米增幅最大。从2008年以来的5年间,黑龙江省增产粮食总量高达457亿斤,占全国同期新增粮食产量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生状态,天蓝水碧、四季分明。漫长的寒冬阻止了病虫越冬,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农药使用量。夏季昼热夜凉,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多,产出的农产品口味纯正色香、质量安全可靠、营养全面丰富。
近年来,全省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其重点是抓好绿色食品总量扩张、优化质量、全程监管、品牌整合和市场开拓,促进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据统计,到2012年末,黑龙江省绿色粮食等各种作物种植面积高达6700万亩,实物产量3510万吨,全省“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7个,其中绿色食品达1054个,居全国首位。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高的省份。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随着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从2004年到2012年的9年间,全省粮食总产量从627亿斤增长到1152亿斤,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跃升为全国第一位。与此相应,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2907.98斤,2012年再升为3383.45斤,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黑龙江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由新世纪初的70%上下,提高到目前的82%以上,向全国贡献的商品粮数量大幅增加:仅2006~2010年的5年间,黑龙江省贡献的商品粮累计达到3229.5亿斤,粮食优质率依然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目前,在我国现有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中,能够调出较大数量商品粮的省份已为数不多了,而黑龙江省始终是佼佼者。黑龙江省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可养活全国1/6的人口;粮食产量、粮食增量、粮食商品量和输出量,均摘下中国“第一粮食大省”的桂冠。
挖掘“两大平原”产能工程 筑牢粮食安全腹地
今年,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指出《方案》实施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目前,黑龙江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按方案把这次改革试验作为全省发展大战略,凝心聚力承担好落实好各项任务。
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两大平原幅员面积2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3.6%,耕地1.6亿亩,占90%,在整个黑龙江省来看,这一区域所占的比重和氛围都是相当大的。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两大平原”资源潜能没有充分释放,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经验、探索新路,有利于完善农业支撑体系,探索建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途径,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保障。
黑龙江将《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的衔接,重点研究思考扩大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破解体制机制制约、深化土地改革和流转等问题。整合涉农资金,主要向水利建设、大农机配套、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粮食烘干仓储销售等领域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规模效应。编制专项实施方案,与总体方案同步出台,形成上下衔接、相互配套、系统完备的实施体系。选择基础好的县(市、区)赋予先行先试政策,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完善措施,在全省推开打好基础。
五大体系助力现代粮食产业发展
今日之黑龙江,无愧于“中华第一大粮仓”的美誉。黑龙江省是如何跃升为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的?走访广袤的黑龙江大地,就会得到明确的答案。水利体系、农机体系、流通体系、科技体系、合作体系,这五大体系有力地挖掘出黑龙江粮食增产的潜力,不断探索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
水利体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黑龙江省以大步伐发展“大水利”,建设灌溉大系统,绘制出建设“大水利”的宏伟蓝图。全省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1500亿元,实施农田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滨水城市等“十大工程”,构建起“五大体系”: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水资源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现代水利管理体系。迄今,黑龙江省完成国家“节水增粮”行动规划任务,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5000万亩;水库兴利库容达到120亿立方米,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3%增加到18%;水田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3立方米,为“十二五”全省粮食总产冲击1500亿斤目标夯实了水利基础。
农机体系—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黑龙江省近年来积极夯实“大农机”的装备基础,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黑龙江省在建立“大农机”格局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黑龙江省从2008年开始率先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000万元的现代农机合作社,经过5年的发展,至今已建成797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建设标准高、机具配备全、经营活力强的特点。目前,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总动力达到301万千瓦,入社社员的数量发展到11.2万户,入社土地面积达到593万亩,辐射土地扩大到40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
流通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是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手段。黑龙江省粮食部门以加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宏观大局和服务“三农”为主旨,围绕省政府规划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积极开展服务,采取了一系列攻坚措施,开拓粮食“大流通”的市场网络,实现了“十二五”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良好开局。迄今,黑龙江省已与全国15个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谱写了产区与销区合作共赢的“大流通”新篇章。
科技体系—科技是粮食持续增长的动力。黑龙江省着力以科技创新开掘出粮食增产的内在潜力,把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施肥科学化贯穿于粮食生产全过程,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2010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从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创造了全国粮食总产和粮食商品量“双第一”的业绩,“大科技”的强力支撑功不可没:
合作体系—黑龙江省勇于探索和突破,创新“大合作”的经营方式。近年来,黑龙江勇于探索专业合作社、“场县共建”等多种方式,实现多部门的大合作: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规模经营水平。2011年以来,黑龙江各垦区共出动拖拉机10477台,为地方代耕、代种、代收总面积达4052万亩。
敞开收购确保国家与农民利益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十分之一的黑龙江再次将“第一粮食大省”的桂冠收入囊中。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担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近日,记者在黑龙江省秋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目前,全国粮食市场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自去年秋粮上市以来,黑龙江省粮食市场购销清淡,库存爆满,露天储存比例大幅增加;今年秋粮收购数量大幅增加,粮食收储和烘干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秋粮收购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为有效破解今年秋粮收购面临的突出难题,国家继续对黑龙江省出台了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和玉米、大豆临储收购等调控支持政策,为搞活粮食流通、保障农民丰产增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胡东胜在会上分析表示,从全省近期粮食市场情况看,虽然在国家公布的水稻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临储收购价的支撑下,三大品种粮食市场收购价格近期略有上升,但仍低于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水平,且市场化粮食购销不旺。总的看,近期全省粮食市场收购价格将以政策性收购价格为支撑,保持基本稳定,秋粮收购市场总体格局仍是市场化经营和政策性收购并存,但将以政策性粮食收购为主要支撑,“政策市”特征比较明显。
会议要求,承担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的库点对农民交售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要确保做到不限收、不拒收、不停收,敞开收购,应收尽收。不能只收潮粮不收干粮,不能按出米率定等收粮,不能只收标准品以上粮、不收等内粮,不能以仓容不足为由影响收购。要严格执行质价政策,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提级提价损害国家利益。切实做到执行政策不打折扣、不加花点、不走样,切实让农民得实惠。要维护好正常的收购秩序,及时发现和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好国家和企业利益。
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黑龙江省垦区克服了春季低温冷湿播期拖后、夏季寡照多雨、秋季洪涝严重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全面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连续十年夺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为424.2亿斤,比上年增加3.2亿斤,增长0.7%,产量占全省的35.3%,预计商品粮达到400亿斤。
2013年,黑龙江垦区继续扩大水稻和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增加28万亩,玉米增加54.6万亩,两作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为87.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1008.8斤,比上年增加5.6斤,其中水稻平均亩产达1178.9斤,玉米平均亩产达982.3斤。
黑龙江垦区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全年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达到35亿元,调动了职工种粮的积极性,使今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205.1万亩,比上年增加8.4万亩,为垦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今年垦区农机更新总投入达到35亿元,更新各类农机具5万台(套),使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到98%。今年垦区不断集成完善和推广应用“十大栽培模式”、农业农机“十大新技术”,全面加强大田管理,高标准开展高产创建,极大促进了垦区粮食的稳产高产。
黑龙江绿色食品将进港卖场
“香港•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将于本月14日在香港举行,为期20天,在黑龙江种植的粮食经深加工后将抵港参展,其中一部分产品将于明年1月7日正式进入香港九大卖场常年销售。
明年将进入香港卖场的绿色食品包括龙江福有机大米、“喜丰收”烤醋、香其酱、岗子峪有机小米等。双城市龙江福米业经理陈建波说,香港卖场以门槛高、检测检验严格著称,仅检测检验指标就多达90项,同时还要按照相关要求,对参展销售食品包装重新进行设计制作,原来的简化字要变成繁体字,除条形码标志外,还要加印二维码,以便顾客查询。
举办“香港•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目的是通过展销活动,让香港市民享用到品质优良的龙江绿色食品,打开龙江食品在香港的市场。近年来,黑龙江省特色食品已逐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销售区域从黑龙江当地到遍及全国各大中小型城市,有些食品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如雀巢(中国)集团、新加坡益海集团、上海光明集团、吉林皓月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在黑龙江落地建厂。
随着“绿色黑龙江,中国大粮仓。”在全国的叫响,黑龙江省的五常大米、北大荒北国香米、 九三大豆油、完达山元乳幼儿配方奶粉、冰地玉米胚芽油等绿色、有机食品已经在国内食品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2012年,黑龙江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产值1330亿元,占全国的1/6;实物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占全国的1/5;绿色食品加工量1040万吨。率先在全国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点1700多家,产品远销40个国家和地区,年省外销售额达到470亿元。
本报记者焦红瑞、于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