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考入清华大学,肖亚洲在该校2013级新生座谈会上发言
肖亚洲是一个具有很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他身上始终流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因此,对于那种说他是“非典型‘90后’”的说法,我们着实有些哭笑不得:如果这样的学生属于“非典型”,那“典型”的应该是什么样呢?看来,我们的确需要肖亚洲为“90后”正名了。“90后”绝不是高度自我,把“身边事”看得比“天下事”还重要的一代,他们同样能超出“自我”,心怀“大我”。
一个17岁的高中生真的具有这么大的能量?2013年4月,这个就读于天津杨村一中的高三学生被正式吸纳为天津作协的成员。他是目前天津作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也是全国省级作协中唯一的“90后”时评作家。可以说,小小年纪的他不仅是天津名人,也是网络名人、全国名人,这种能量,他担当得起。
一个特立独行的“90后”作家
和其他“90后”作家不同,肖亚洲也爱写,但他从来不写青春文学类的文字,甚至很少阅读这方面的内容。与不少少年作家注重表达个人内心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只爱写时评文章。从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到公众幸福感的辩证反思,再到“法培班”中的现象揭露,他用犀利而不失清新的文字,在网络上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辩论热潮。不要以为这些文章是一个血性少年凭冲动而为,他对自己的每次写作是极其谨慎的。亚洲说,“每次写作,我都会把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先搞清楚,看不透的问题,我先不写”。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正是其作品质量与深度的最佳保证。
高一高二这两年是亚洲的丰收期。他先后担任过《北京晨报》《楚天都市报》《青岛晚报》等多家平面媒体的专栏作者和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新民网、凤凰网、红网等多家网站的特约评论员,共发表了160篇时评。2012年暑假,这些文章被结集出版。亚洲的这一文集由三册组成,名为《一个90后的社会人文沉思录》。《权力的边界》《公意的砝码》《人文的温度》,仅仅通过这三册书的书名,我们便可一窥其中深刻的思想。一介中学生如何才能驾驭这些宏大而深刻的选题?亚洲读书一向涉猎甚广,中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各类书籍均是他所爱,而且他偏爱那些颇具难度的理论性著作,这种钻研精神使他文章的观点深度大大超出同龄人的认知水平。在这套书的后记中,肖亚洲把自己的写作归为“公民写作”,即以公民自觉在公共领域发言。亚洲认为,公民写作与年龄大小无关,“90后”虽然没有丰富的阅历,但能够从阅读中掌握许多信息,完全能写出许多杂文家、时评家需要积累许多经验才能写出的深刻文字。其实,在写时评上,亚洲并不是新手,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经验,是个名副其实的“老资格”。小学三年级时,亚洲就在《杂文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时评。
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高三学生
也许有人认为,有了这种积淀的学生一定不愁作文。其实,亚洲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文高手,考场作文有时只能得到中上的分数。亚洲坦言,自己并不太适合规范的考场作文写作。亚洲的班主任韩老师非常客观地分析了这一矛盾:肖亚洲的创作风格、思考角度与传统考场作文的规范化要求并不相符,他不是以中学生的身份去写作,他有他自己独有的高度。如果说考场作文是一种镣铐,那么戴着镣铐跳舞难以成为他的优势,这个学生更适合甩开镣铐,全身心投入一场属于自己的舞蹈。不过,亚洲也在努力地尝试在自由创作与应试作文间寻找一个较好的结合点。韩老师说,亚洲前些天写了一篇题为《日子》的考场命题作文,获得了高分。这篇作文被语文老师贴在班里,自己偶然读到时当场就落泪了。亚洲的作文有思想,有深度,而且朴实生动,充满了悲悯之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相信,文字功底出众的亚洲会迈过应试这道坎,写出高水平的考场作文。
上了高三后,由于功课繁忙,亚洲暂时放下了写时评的笔,然而,这颗关注社会与时事的心是按捺不住的。说到亚洲的近况,韩老师笑着说,即使是在面临高考的现在,亚洲仍然会在课余时间偷偷溜出校门去采访他感兴趣的对象,偷偷地写些小豆腐块文章在班里传看。这支年轻的笔想闲也闲不住,这颗年轻的心在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尽管暂时淡出了网络,但亚洲厚积薄发的一天并不遥远。
文风犀利的肖亚洲生活中却是一个典型的谦谦君子,温厚而善良,开朗而低调。一样为高考忙得焦头烂额,一样在时事辩论会上争得面红耳赤,一样在运动会上奔跑如飞,他在杨村一中的校园中经历着每一个普通高中生所的经历的一切。他还有一个小小的设想,要把自己这套作品的稿费捐献给母校,在学校里设立一个小基金,鼓励学弟学妹们继续“公民写作”。谁又敢说,这小小的基金不会激起下一个、下下个肖亚洲呢?“90后”的能量是无穷尽的,肖亚洲的意义不仅在于他自身的存在,更在于他已经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号召。
一个特殊定位的未来“知识分子”
既然加入了作协,那么亚洲是否会将写作当成自己的未来职业呢?清华大学是亚洲的梦想,新闻传播专业多半会出现在他的高考志愿上,那么他是否有志于成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呢?对于亚洲的未来,这是两种最常见的猜想。而令我们意外的事情恰恰是,亚洲爱写,但他爱的是自己写的内容,而非写作的身份。现在的他既不想做一名职业作家,也不想做一名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他更愿意将未来的自己定位为“公共知识分子”,继续以独立的身份去观察这个世界,去讴歌公理和正义,去揭露和抨击怪相和陋习。这个少年更愿意做一双时代的眼睛,去客观、公正、清醒地观察这个世界。或许有人会笑这个理想不够成熟老练,但它毫无疑问是这个少年奋发向上、不断前行的动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少年在努力地追求“世事洞明”,这是他对理性美的人生追求;但“人情练达”显然不是他所在乎的“文章”,他的心投注在对苍生的广博关怀上,他以一种朴素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高考将至,我们有理由相信,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亚洲,他的明天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