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退伍军人不退色 拥军爱民好村官

2013-08-29 11:02 来源:中国网

退伍军人不退色  拥军爱民好村官

记一位优秀的村主任——谢志龙

在距离绵阳市区10公里,与安县毗邻的地方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美丽的小村------飞牛坝村,成绵高速横跨其上,安昌河流域纵贯其中。在这里既有便捷的交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以及那见证小村发展变化潺潺不绝的安昌河水,她孕育了勤劳、淳朴、善良的飞牛坝村人,号称“西南第一钓”便是她魅力的明证。如今,她繁华似锦,汽笛相伴,勤劳的汗水汇成了她奔腾流淌的河水。就是在这里,有一个退伍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助人为乐心地善良、一个爱民也被民所爱的村主任、镇人大代表、一个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好村官----谢志龙。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正派、群众信得过的他,在飞牛坝村的建设事业上挥洒着汗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就像歌里一样,年轻的谢志龙唱着歌儿参了军,在部队他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而且培养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1982年底他退伍回到自己的家乡,弟弟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街上接他,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他不停地询问弟弟家乡的情况,在得知家乡几年里没有任何发展变化,乡亲们还是那样的贫穷,住的依然还是泥巴墙的茅草房和破瓦房,他沉默不语,却立志在心。人穷志不穷,浩气贯长虹,脱贫致富到底有多难?

回到家里,家还是从前的样子---土墙茅草房和破瓦房、石灰做的三合土地坪、再熟悉不过的方木桌、高板凳和那张曾经陪他慢慢进入甜美梦乡的简易木床,唯一改变的只有父母已经老去的容颜,岁月勾勒出越来越多的皱纹、霜雪染白的头发。男儿流血不流泪,可是他的眼眶还是湿润了。在临近春节的那几天,谢志龙到自己的包产地里看庄稼,在路上他遇到了村里60多岁的五保户老人魏先东。老人背着背篼在拾柴禾。在寒冷的冬天,魏大爷还光着脚,穿着一件又脏又破、补了又补的破棉袄,身体倦着,不听使唤的鼻涕一滴一滴打在他冻得僵硬的手背上。看到这些,谢志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上前和魏大爷嘘寒问暖。魏大爷说,他老了,为了生活实在没有办法。听到这些后,谢志龙马上把魏大爷领回家里,给魏大爷装了满满一背篼竹叶柴禾,还把自己在部队带回的棉衣、棉裤、大头鞋给了他,并提出送老人回家。到了魏大爷家后,看到这位五保老人的家里垃圾遍地,被子又脏又烂,床上谷草都不多了,大冬天里依然睡着凉席,墙壁四面透风,刺骨的寒风刺溜刺溜的钻进屋来,他感到阵阵心酸。于是,谢志龙再次回家中将自己从部队带回的棉被和家里的棉絮、床单拿来给老人铺上,还送去了大米和腊肉。临走时,谢志龙跟魏大爷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拾柴禾就去我家屋后的竹林。”看到这些,老人被感动得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

目睹家乡的贫穷和落后,谢志龙暗下决心要帮助乡亲们彻底改变这种情况。1983年3月,他被推选为村团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立即到各社青年团员家里走访动员,得到了广大青年团员的积极响应。他用他退伍后仅有的200元钱购置了一些劳动工具,带领青年团员义务修建村上通往外面的机耕道路、承包维修社上水毁的沟渠、清理沟渠内的淤泥;请示村领导承包开采安昌河河道的砂石建材资源、将村上荒废多年的鱼池进行修复养鱼、开发40多亩荒河坝种西瓜、利用荒河滩建鱼池、发动团员青年义务劳动投鱼草和饲料。在当时,村里的年轻人积极性都很高,争先入团,人人都为能够成为一名共青团员而骄傲,青年团员建设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他又利用从部队带回的两麻袋书籍以及镇团委资助的书籍和文体用品,与村小学办起了青年之家。那时候,农村出个万元户都很不容易,而村共青团组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筹得了组织活动经费2万多元。共青团的组织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每月坚持为村民放映二三场电影;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聘请文艺团体到村上演出、每年春节组织团员青年为村民耍狮子、猜谜语等文体活动;成立帮扶助耕突击队,为五保老人、劳弱户抢收抢种;每年坚持为五保老人贴春联、打扫卫生、送米、送肉、送温暖;每年3月镇团委组织共青团员植树,他们村子的人数最多、植树最多、质量也最好。

后来,谢志龙又组织青年团员到省内一些地方去参观学习。经过考察论证,在1984年10月成功筹建了当时村上唯一的企业——青年预制场。

创业难,为集体创业更难。为了村子的建设,谢志龙舍小家顾大家。那时的谢志龙家里很穷,自己的家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可他却把自己的衣物送给五保老人,又把退伍的200元捐献给团组织搞发展,并把家里的麦麸皮捐献给团组织喂鱼,遭到了家里人的不理解,家庭矛盾也显露出来。他一气之下,就搬到了村里的一间旧房屋内居住。到了冬天,他连一床被子都没有,只有一件破烂的秋衣和在部队时的一件单衣、一条单薄的裤子和一双泡沫凉鞋,吃的是炒盐下饭和盐拌面,但他依然坚持冲在共青团工作的第一线。短短几年内,谢志龙从部队回来时的170斤瘦到了120斤,也从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他姐姐知道这一切后,就不时从家里拿吃的给他。当时的团支委员(他现在的妻子),看到他的惨状,从心底佩服他,默默地支持他,悄悄的给他买了一双军用胶鞋,并找到他的母亲,给他送来被子和床单。生活的窘迫,不仅没有浇灭谢志龙的斗志,也丝毫没有动摇他改变村子面貌的决心,反而成就了他的真爱---1984年他与当时的团支委员李金莲结为患难夫妻。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扶持、一起努力,团结村子的青年团员一起向贫穷抗争,向命运搏战。在开发荒河滩时没有机械,全是青年团员们用撮箕、扁担一挑一挑的担,建成了十几亩鱼池;又将几十亩河坝挖坑填土,种上西瓜。谢志龙每天带领青年团员负责西瓜的看护、挑水、施肥。当时他的妻子挺着大肚子,白天除草施肥,在烈日下挥洒汗水,晚上默默地陪伴着他在河坝晒席棚子里为团组织守护西瓜。他们相互依偎着,一起承受那漫漫长夜的煎熬和蚊虫叮咬的苦楚。看着妻子挺着大肚子没日没夜的陪自己受罪,他深情而又歉意的对妻子说:“这辈子跟着我,让你受苦了。”妻子含着眼泪回答他:“我这辈子能跟你在一起,再苦再累也很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村里的模样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得到了全村群众的高度赞誉,也得到了各级团组织的认可和表彰。绵阳市团委先后两年组织各县团委书记到飞牛坝村参观学习,与谢志龙进行经验交流。1985年他参加了市团代会并进入了主席团,1986年他被选举为绵阳市中区团委委员,村团支部被省团委授予先进青年之家、新长征突击队称号,他个人也被评为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标兵。

1988年共青团创办的经济实体、鱼池、青年预制场和团组织开垦的河滩土地被村上收归集体承包后,他便离开村上到外做生意。

1995年4月农村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当时的飞牛坝村歪风邪气盛行、偷盗成风、民心涣散、矛盾突出、问题成堆、村上的各项工作全镇倒数第一,是出了名的“烂十村”(注:当时的“十村”就是现在的飞牛坝村)。上级组织决定让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百姓生活,了解民意,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实实在在为百姓解决问题。他上任后,针对村上存在的问题,首先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村民普遍反映出行难、信息不通、养殖缺水、缺电、鱼难卖、养殖的鱼经常被盗等。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谢志龙组织村支两委一班人,制定了全村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养鱼为主线,配合旅游度假来增强效益的发展方案,并提交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讨论后组织实施。他深深的知道,一个村的发展需要有开放的思想、前瞻的眼光和必需的资金支持。为了摒弃陈旧思想观念,他带领村骨干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经验。1995年5月开始动工修建村道路,同年顺利竣工完成宽8米、长4.3公里的水泥路。紧接着他跑上跑下与上级政府争取到川中项目资金50多万元,开始村子的农电扩容和沟渠改造建设,增加变压器4台,扩容280千伏安,架设养鱼电力增氧专线,改造全村低压线路11.6公里,新打陈旱井6口,建设提灌站6处,安装贯通了全村的闭路电视和电话线路,完成石砌化沟渠13.7公里,形成沟端路绿树成行的美景,村容村貌大大改观。规划建设占地荒滩面积160亩的飞牛坝村特种水产养殖场;为村上特困户何天会、谢招贵改造危房6间,解决了特困户常年无房居住的问题。
 

村上基础设施投资300多万元,在那个时代,村里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更谈不上搞什么公益性建设,他个人却心甘情愿借贷100多万元作为村上的发展资金,至今尚欠他80多万元,已有十六年之久,可他自己却拉下了银行贷款300余万元。搞了这么多的建设,村上没有卖一寸集体土地,更未让村民出一分钱,做出了历届村官根本不敢想的事,相反村民的双提款和民工建勤等全部由集体经济负担。

村子基础设施的建成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村里的路平了、灯更亮了、信息通了、养殖产量提高了、销售广了、群众富裕了,大家建楼房,买电视、冰箱、空调。摩托车、汽车等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飞牛坝村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他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大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有头脑、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吸纳进班子,建立起了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村领导核心。为了村子的发展,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村支两委一班人在不断讨论总结中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并加以执行,率先实行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每年开展评选“文明户”、“五好家庭”、“遵纪守法户”的活动,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和表彰,戴大红花、发物质奖励,使村民“远学英雄、近学榜样”。累了一天的他本应休息了,但为了村子的安宁,还坚持常年带队治安巡逻。早在1996年全省各县副县长干部参加的开发农业大会上发言时,他就立下誓言,用十年时间将飞牛坝村建设成为四川的“华西村”绵阳的“华西村”。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他牺牲了全部个人利益。当时中央农村基层组织督查组领导郑科扬等一行到该村视察时这样说:“我们就需要这样的支部书记,人民需要这样的支部书记,只有选好带头人,我国农村才有希望。”那时,飞牛坝村是省、市、区的先进典型村,他个人也得到市委书记杨海青、区委书记张世弟的高度赞扬。

1998年,他因在农村基层工作成绩突出,破格转为政府公务员,继续留在飞牛坝村任职。在任职期间,由于他作风正派、敢于碰硬,在集体经济合同公开招标、以及执行上级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得罪了个别有社会背景的村民,他们四处诽谤,散布谣言,诬告他。当时在社会上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01年他被调回镇政府工作。2002年任镇联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期间,为了治理镇街道乱摆摊、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乱象,自己出资近4万元,在镇上综合市场对面平整了10多亩的场地,缓解了商贩摆摊难、机动车停放难等问题,为美化镇容镇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虽然他被调回政府工作了,但从人们的目光中看得出大家依然支持他,因为是他一次又一次点燃了百姓心中的希望,是他一次次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他被调到镇政府工作后,接受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多次审计调查,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证明了他的清白,但他却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并住进了医院。2004年8月他的问题全部澄清后,他被迫向镇党委提出辞去政府公务员的申请。

2007年11月村委换届时,全村的村民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欢迎离别已久的村官回来,当时不是正式候选人的他被村民硬生生的推上了村主任的位置。可是,村子不再是昔日祥睦宁静的村子,它已不堪重负、不成样子: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思想混乱、上访不断、矛盾突出、问题成堆。看着满目疮痍、一片狼藉的村子,他无语凝噎。但他还是决心要改变这个对他有着特别感情的村子,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可事与愿违,2008年5.12大地震从天而降,大多数村民房屋不同程度的受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他第一时间深入村民家中查看灾情,了解受灾情况。当时余震不断,他挨家逐户向村民讲解防震避险等安全知识,切实要求村民搬离受损房屋,组织人力展开自救,连夜搭建帐篷进行临时安置,并安慰群众不要恐慌、不要相信谣传、多看新闻、注意防范疫情,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天灾。接着又带领村干部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巡逻,询问村民在帐篷生活缺少什么?针对村民提出的生产生活用水难等问题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刚刚把受灾群众安顿好,他又忙着为村民分发救灾物资,及时传达政府发布塘家山堰塞湖险情的消息,并做好紧急疏散预案,确保村民的安全。谢志龙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为了百姓的安危他工作一点不敢松懈,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和大家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并先后为其他重灾区同胞捐款达6000余元。谢志龙每年坚持捐助村里的特困户,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慰问,从2008年至今已累计达20余万元,帮助村民发家致富担保贷款300多万元。

2009年绵阳高新区成立防震减灾工业园,为了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拆迁安置工作,让群众安居乐业、让项目顺利推进,处于城市近郊的飞牛坝村需要更进一步的适应城市人的生活,他又一次提出了飞牛坝村整体发展的新思路,勾勒出群众安居乐业的蓝图。可天意弄人,这一次他遇到了重重阻力,建设美丽村庄的设想被一直搁置,无法实施。看着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障的村民,他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只有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当干部的全部薪资发放给年迈的老人和特困村民……可人们哪里知道,他们自己选出来的村主任,党组织关系都无法转回村上,连党员过组织生活的最起码的权利都没有,村主任也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以后他的选择更多是沉默,忧伤与悲愤伴他苦苦支撑着老百姓赋予他的神圣职责。望着生他养他的那份深情地土地和一直让他放心不下的父老乡亲,他不得不再次挺身而出,揭发村上的贪污腐败真相……

2012年3月选举前两天的关键时刻,他又一次不辞而别,选举村干部时不见了他的身影,但老百姓的选票还依然写着他的名字。后来人们才知道,他“违纪”了,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当时,他父亲刚刚病逝火化后还没有入土安葬,他的母亲、岳母因儿子再次被不明不白的带走调查而忧伤过度相继病倒住进了医院。

老百姓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的也没有人说好。在人们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好人,一个让人尊敬与信任的人,他有能力和智慧带领广大老百姓安居乐业。虽然他“违纪”了,但飞牛坝村老百姓舍不得他。

2013年2月,在上级组织将问题澄清后他再次回到老百姓当中,做他们的村官,因为飞牛坝村老百姓坚信,在农村向城市化转变的重要时刻,村民需要这样的村官带领他们早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广大老百姓迫切的期望!也是谢志龙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他一直为此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