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现代“画魂”:巴黎美爵艺术基金签约女画家罗小华

2013-07-28 11:4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上个世纪有一位名叫潘玉良的中国女画家在法国为中国艺术的传播奉献了一身被人们誉为“画魂”,如今依旧有一位身在法国的中国女画家,她从故宫博物馆走到了法国巴黎,将古老的中国文化用西方的艺术语言描绘在画布上,受到了西方艺术界的高度赞誉,她就是罗小华。
    罗小华1953年7月出生在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母家祖上是清代大官,母亲曾独自在上海滩闯荡成为有名的女企业家并创办了著名的中华牙膏品牌。
    因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自己执着的努力,年轻的罗小华在经过“搬运工——夜袭派”时期的一系列磨炼之后成功的考入天津美院开始系统化的学习绘画,进入艺术生涯的“学院派创作时期”。
    在一次奇缘中,罗小华成为了庞熏琴先生的关门弟子,此后的十年里她幸运的和众多中国古典文化的大师们一起在故宫工作学习,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追求艺术的道路十分坎坷,但罗小华也是幸运的,在恩师庞薰琴老先生的帮助下罗小华一次又一次闯过难关留学法国并受到了世界著名画家赵无极先生的教导与培养,最终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女画家。
    很多画家专业于油画或国画或版画,罗小华的画作体现不同的绘画技巧,被法国画廊称为“混合技巧”,在这种创作混合画法的背后,罗小华很欣赏她的巴黎美院教授这样解释艺术“那些仅仅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应当在美术学院之前完成,而一个艺术家主训练的是,创作思想,无论他使用什么技巧,那仅仅是工具而已。”
    在罗小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对比色彩共融的手法,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从文雅的传统国画中脱颖而出,也从西方写实主义中脱颖而出。在她的创作中,经常使用最明显对立的两种 颜色共处一起:红与绿,兰与黄。画家极力想表现出生活的热烈和阳光,这不仅从她的后期学院派开始,直到罗小华94年承接了大型夏尔家画展来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长时间里,这种表达感情的色彩更加深深感染罗小华,将强烈色彩交融到达了高峰。
    纵观罗小华的创作作品,一直追寻着时代的脚步,抒发自己的对当下社会的感悟和心路与观者分享交流。或许这是艺术家希望对属于她自己时代的一种奉献和职业精神。
    记得在中央工艺美院聆听吴冠中先生讲课时说过“作为画家很痛苦,因为绘画的语言无法像文字那样表达丰富。”而罗小华在研究夏加尔美学思想时,夏加尔也曾这样描述“油画中往往隐藏很多的话语,寂静和疑惑,文字可以表达这一切,这些话语一经说出,就会削弱本质性的东西,把人们引向别的道路。”两位前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绘画语言的解读。
    在前辈的教导面前,罗小华感悟的是:最大限度的去挖掘文字无法替代的绘画语言,在“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类情感里,艺术为创造者留下巨大的空间。这种感悟,只有深入过多种国家文化的人,才能体会出“文化语言”而不仅仅是“文字语言”的沟通与交融方式。就如同世界品牌的企业必须经过不同国度文化的本土化磨砺才能成功一样。
     从罗小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向西方观众展示了东方艺术的神奇,分享她对这个世界深处的感受,这种艺术感染力在巴黎获得了直接的收获。罗小华成熟的使用了绘画这个工具,直接表达了中西文化深层难于用文字沟通的语言,同感和激情。
    在创作主题上,罗小华始终选择是“大爱”“真情”和“善良”作为她创作的永恒主题,正如她的一篇引为很多网友流泪的文章“遭遇肿瘤”的感悟中写道:不懈追求人类回归本真的真情!
     如今,罗小华已经成为世界有名的中国女画家,她的作品被法国博物馆收藏,但罗小华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艺术探索,她开始深化进入西方创作的“换脑”研修并步入了“世界艺术拍卖市场”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自己已经获得如此高的国际声誉的同时她还在继续游走于不同国家,在探索不同国家的文化蕴意,寻找艺术家的真谛。
     作为世界著名艺术家,罗小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在国际上传播中国艺术之上,她深知无论地方色彩的画家,本土色彩的画家还是国际文化交融下的画家,每位艺术家的人生足迹决定了画家的定位,这种足迹不可避免的要带到作品中,去和他生存的环境对话、交流、交融。而中西艺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仅仅是专业艺术家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也同样渗透在不同文化收藏者和艺术享受者们的不同理念,这使得中国的艺术家要跨越这种文化的鸿沟,首先要找到这种能够交流的绘画语言,能够融合中西文化理解的元素,建立起跨越这种文化鸿沟的桥梁。因此,罗小华签约了法国著名的巴黎美爵艺术基金,共同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构件“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