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需削减
公共消费性支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茲在其《公共部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政府与我们社会中的其他机构根本不同,它有力量,它能够做私人机构无能为力的事。政府经济行为反映在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两个方面。在公共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支出结构优化模式无规范标准。传统的公共经济理论主张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模式,但实践证明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结构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均反映了这一点。而且,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经济矛盾也不同,这些也决定了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很难有统一的模式。
公共支出分类有多种方法。按公共预算科目分类,公共支出可分为社会保障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等。按功能分类,公共支出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划分,公共支出可以分为公共购买性支出和公共转移性支出,其中,公共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公共消费性支出和公共投资性支出。财政部这次提出要压缩的主要是公共消费性支出。这样做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税收收入形势不容乐观。财政部官员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2年中央决算情况时表示,今年全年完成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全国累计公共财政收入434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增幅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9963亿元,同比下降0.8%。财政收入形势严峻,主要受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总体经济形势不太理想,企业效益下滑;二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减税政策的实行。
其次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性支出压力越来越大。
其三,在外需偏弱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加大公共投资性支出发挥政府投资示范人作用拉动内需,尤其是私人投资性支出。
最后,就业压力促使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必须调整。
压缩消费性支出
可产生多个效应
财政部这次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压缩消费性支出可以产生多个方面的效应。
其一,政府消费示范效应,具体表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示范,此举不仅对抑制中央国家机构各部门的消费性支出有效,对抑制地方政府消费性支出也是有效的。
其二,政府投资示范效应,因公出国(境)经费、会议费等削减有助于政府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投资性支出,发挥政府投资示范作用,引导私人部门扩大投资。
其三,政府警示效应,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必须正视的问题,马虎不得,此举可以为政府日后应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
的四种趋势
政府公共支出结构调整或优化是财政治理理念改变的反映,是政府调控经济导向的反映。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出现四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更加依赖创新、依赖技术投入。中国经济要真正实现强盛,不能无限制依靠资金投入,不能依靠粗放式增长,而是应当依靠技术投入,依靠持续的创新,达到提高生产率、通过创新消费方式和消费品刺激消费的目的。二是更加依赖均衡性产业结构。事实证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定能有效改善就业状况。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过度发展以金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失业率大幅上升。目前,美国通过推动振兴制造业计划,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因此,中国要维持较高的就业率,应当注意均衡地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农业,巩固并充分发挥制造业和农业对改善就业的作用,而不是仅仅重视第三产业对改善就业的作用。三是更加依赖均衡性区域发展。中国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中小城市众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应当注意区域更加均衡式发展。四是更加依赖扩张循环式内需扩大。中国内需潜力巨大,应当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持续扩大内需,并着重通过技术创新刺激内需。
公共支出结构优化
应体现三个转移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公共支出结构优化应体现三个转移:
一是加大改善交通状况的投入,让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更加顺畅地连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支持民间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应加大政府管理本身的创新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节约资金,使政府把更多的钱用在其他亟需的地方;
三是加大区域和居民转移性支出,这不仅对改善民生有利,对增强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也大有裨益。(作者:任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