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基金“天边小学”项目回访纪实
2013年4月16日,雅安地震的前4天,I Do基金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刚刚结束了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永利乡古路村小学项目点的回访之旅。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工作人员终于拨通了汉源县教育局的电话,得知孩子们及当地的学校,并没有受到地震太大的影响,学校的教学楼也没有太严重的安全隐患,I Do基金的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在为“天边小学”的孩子们感到安心的同时,也默默的祈祷雅安灾区的人民能够平安。
图一、四年前在资助项目的启动仪式上,懵懂的孩子们可能还不知道山下的生活会是怎么样。
图二、孩子们在山下的学校快乐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笑脸让我们感觉一切都很有意义。
7年,49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永利乡古路村,位于大渡河峡谷在雅安、乐山、凉山三地交界处,海拔1400多米。在千仞绝壁上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彝族村寨——古路村,村里300多户大多数为彝族。村里有一所小学,数十年来,一代一代的村民在这里上学、毕业,然后务农、结婚、生子……
图三、四年前古路村最有特色的升旗仪式
古路村小学隐于云中,2009年之前的26年来,它由一位叫申其军的代课教师守护着,教委通过各种方式派驻公办教师,但是由于条件太过艰苦,最后只有申老师坚持了下来。古路村小学是古路村唯一的学校,校舍是整个村落最好的建筑,由5间水泥房和厕所组成,教室在石坎上,厕所在石坎下。教室用木篱笆围着,外墙上“朗朗书声云中荡,彝苗成才固根基”的宣传语醒目可见,显示着这个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意义。
图四、如今墙上的标语还清晰可见
从古路村山脚,如果不是偶尔发现装载行李的骡马在绝壁间行走,无法想象几近90度的陡壁上竟有一条千回百转的“Z”字形“骡马道”。2003年政府出资开凿出这条“骡马道”后,村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这条山道沿途七拐八弯,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宽。行走在这样的高空回廊上,让人头昏目眩,而村子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是从这条危险的山路,攀爬到悬崖顶上的小学上学。
图五、陡峭的山路和峭壁,孩子们要步行4、5个小时才能下一次山
2009年9月,I Do基金了解到学校的情况后,经过实地考察和与当地教育局的沟通,启动了“天边小学助学计划”,2009年9月,22名五年级的孩子作为第一批,转学到山下的乌斯河镇永利彝族乡中心小学就读6年级,I Do基金每月给孩子们提供生活费及回家的路费。2010年7月4月,I Do基金又启动了“天边小学二期助学计划”,古路村小学剩余的27个孩子全部接受捐助下山读书。至此,古路村小学的49个孩子,全部下山读书,I Do基金将以补助生活费、路费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直至他们初中毕业,项目周期为7年。I Do基金希望,通过这49个火种,改变在大山深处的小村落里世世代代生活着的彝族村民的命运,希望山里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出路。
一晃,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天边小学助学计划中下山读书的49个孩子,其中36个孩子由于教学条件及教育质量的改善,成绩都非常好,有望成为古路村的“高学历人才”,他们未来也许能改变这个村子的命运。不管未来怎样,至少,截止目前,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以后的行为、眼界、言谈举止方面的改变,让家里人也逐渐的信任读书这件事,也朦胧的想象着孩子的美好未来。但是,电话回访发现,却还是有13个孩子辍学了,26.5%的比例,这个数字,I Do基金无法接受,数字背后不管有着怎样的缘由,基金都不愿意动摇项目最初坚守的那个梦想——49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为了了解真相,2013年4月11日,I Do基金的志愿者们,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近5小时的攀爬,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古路村小学。
不仅仅是孩子,整个村落都需要一个希望!
当我们再次来到学校大门口,看到铁栅栏门上挂着一把大锁,2010年二期计划实施以后,“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都下山读书了,学校从此关闭。学校还是那个老样子,并没有一点破败和脏乱,显然,这是村民日常维护的结果。当天晚上,我们落脚在申治艳家。申治艳今年16岁,从天边小学完成学业后,考到乐山地区的中学上学。申治艳家在古路村算是家庭状况较好的,家里两个女孩都在上学,姐姐已经考上了大学。家里人都比较开明,非常支持她们完成学业。
经过与申治艳的爸爸交谈,我们得知,整个古路村大约有300户人家,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经济类作物——核桃和花椒,除此之外就是利用牲口为途径天边的游客托运行李,赚取极少的一点收入,再无其他。家庭年均收入2000元,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下山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了解完情况,当天晚上开始家访。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了39个孩子的家庭,后统计发现,导致孩子失学的主要原因为:家庭太过贫困、父母疾病、父母离异这三类。调查显示,60%的村民是明白读书的好处的,都很支持孩子上学,希望孩子能走出大山,过上好的生活;30%的村民虽然也希望孩子读书,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或家庭主要成员病重丧失经济来源,而希望孩子能回家帮忙;只有10%的村民对读书持不信任态度,他们觉得,读书改变命运这件事太过于遥远,不如下山打工挣钱来得实在。
图六、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庭,孩子辍学出去打工,由于各种原因又不得不返回家里干农活,父亲连穿的裤子都满是破洞。
最让I Do基金和志愿者们无法释怀的,是失学的13个孩子当中,有10个年龄16岁的女孩,都已经嫁做人妇,有些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看着她们拖儿带女的样子,有些不堪回首三年前的情景,三年真的可以有这么多的改变发生吗?这部分孩子,基本都是第一批五年级下山的孩子,由于年龄偏大,学习跟不上山下的进度,家庭又不是太支持,最终导致辍学。而女孩则逃不脱嫁人的命运。这也许是山里世世代代女孩的生存模式,年龄到了,不管是不是愿意,都会被家里人如此安排。
剩余三个孩子,由于家庭贫困选择下山打工去了,当我们来到家里的时候,孩子确在家里,完全没有预料到我们的到来,坐下来交谈,说起来打工的经历,满是惨痛,由于没有文化,只能干粗重的体力活,不仅危险,收入还很低。实在撑不下去了,就回家来,打算过一段再想办法。问起孩子是否还愿意回去读书,孩子睁大眼睛看着我们,企图在我们眼中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假,孩子的家人也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希望能让孩子继续回去读书。也许,通过亲身的经历,已经让他们明白,只有上学是目前最适合孩子的。
第二天走访的家庭中,有父亲肝癌晚期,辍学回家照顾父亲的,还有家徒四壁,家庭实在太过于贫困,辍学打工的……所有的孩子家里走了一遍以后,内心只有一个感受,孩子们能去读书都太不容易了。现在虽然有了I Do基金的支持,免去了长途跋涉,但是,生活条件、自然条件的恶劣,确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两天的走访我们还收获了村民对于I Do基金淳朴而真挚的感激。每一个家庭的走访结束后的告别,看着孩子父母的眼泪,粗糙的手拉着工作人员手臂的力度、站在门口的屋檐下,遥遥张望的送别,都让我们觉得,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拉动政府参与,让天边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出路!
下山以后,我们继续进行孩子们就读的四所学校的走访工作。目前,孩子们就读的四所学校为:乌斯河中学、皇木初中、永利中心校、乌斯河路地小学。当地政府根据孩子家庭的情况,就近的原则,把孩子们分配在了四个不同的学校,对于天边的孩子,教育局以及学校的老师都特别的关照,已确保这些孩子能快速的融入环境,适应现在的寄宿制学习生活。
四所学校的回访情况,让我们欣慰,孩子们大部分都已经适应新环境,学习成绩都挺好,目前几个初三的孩子,有望能考上高中。
2010年,在I Do基金发起天边小学助学计划后,通过媒体的宣传,外界开始关注这个小山村孩子们的命运。《华西都市报》5年持续报道天边小学孩子们下山读书的现状,“多背一公斤”等NGO组织,发起了给天边小学孩子们送学习用品的项目……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汉源县教育局在本次项目中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I Do基金发起的天边小学助学计划,当地政府也加大力度关注当地贫困学生的教育改善问题。汉源县教育局看到通过外界的帮助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同时,团结外界的力量,能够推动农村教育体制现状发生良性的改变,这是他们更为期许的一个结果。三年时间,每个月发放助学金时与孩子们的见面,看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内心的成就感,不言而喻。2012年12月份,汉源县教育局成立了资助中心,这个部门将主要负责当地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通过设置这个部门,汉源县教育局希望能更清晰地、有计划的开展援助工作,同时,由政府出面,争取到更多关注这个地区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帮助,改变当地贫困学生的命运。
在于教育局局长的交谈中,我们还得知,目前,政府在对古路村小学孩子们的教育支持方面还提供了很多免费的资源。局长说,汉源县教育局针对天边小学的特殊情况,开辟了升学绿色通道,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天边小学的孩子免试入学,免学费还发生活补助,这在整个雅安地区也是第一例。第二,目前山上古路村新长大的,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今后都能免费下山读书,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来承担。
图七、汉源县教育局的资助中心,领导们对于古路村小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这些好消息,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天边小学项目拉动当地政府的大力参与,极大的提升了项目的成果及社会价值。在政府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下,古路村,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子的未来有了更好的保障。这正是我们一直希望看到的那个最完美的结果。
回想2010年启动项目时的执着,以及脑海中晃动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在栈道上艰苦跋涉的画面,我们不后悔这三年来的付出和努力,I Do基金从未放弃过内心的原则和梦想。不管怎样,这是一次完全不一样的机会,虽然,这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改变,虽然面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我们做的只是分内的一点点,但是,至少目前,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正在迎着希望的曙光稳步前进!
附文:《天边小学回访——有故事的孩子》
附一、《马建康:》
附二、《天边小学回访 有故事的孩子——庆志海、庆志虎、庆志贤,庆家三姐弟》
附三、《天边小学回访 有故事的孩子——申其雄》
附一、《马建康:父亲的去世,辍学回家挣钱的孩子。》
马建康家住在古路村5组,在另外一座山的山顶,我们爬上古路村后,需要再花2个小时才能爬到5组所在的山顶。来走访之前就听志愿者老师说马健康辍学了,非常可惜,因为他的成绩那么好,人特别聪明,不读书太可惜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到他家去看看,到底为什么他会辍学。
爬到一个山坳的地方迎面看见几个村民牵着骡子正要下山,在大人中间有一个小不点儿,这个小布点儿就是马建康,看到我们他露出一丝兴奋的表情,赶紧把小骡子迁到山坡下面栓在树上,我们问他,你知道我们来干嘛的吗?他腼腆的摇摇头,笑了。跟他一起赶骡子的几个大人都是和他同一组的叔叔,看到我们都热情的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大概了解了马建康辍学的原因。
图一、见到马建康时他正牵着骡子要下山去拉货
马建康的爸爸去世的很早,剩下妈妈带着4个儿子生活,四个儿子最大的20岁,这几年一直都靠妈妈一个人在地里干活糊口,家里能卖钱的核桃很少,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大哥很小就不读书了,结婚之后因女方家要求和家里分家了,现在也很少往来,二哥前年被关进监狱劳教,三哥马建兵和弟弟马建康之前一起在山下读书,但是因为家庭实在太困难,马建兵也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像他们这种学历和年龄只能在家附近的水电站做力工,开山挖石头,扛石头,去年马建兵在干活的时候不慎将腿摔骨折,也只能回家休养,这样家庭的重担更重了。村民说马建康因为年龄这么小,长的也小,在家里也干不了什么重活,只能牵骡子帮人驼东西上山赚一点钱。即使出去打工也还需要5、6年以后,所以这几年他们也不知道他在家能干什么。村民都说他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如果继续读的话能考的出去,但是家里这种情况也实在没办法。
图二、13岁的马建康长的很单薄,看到我们时很腼腆
听邻居们说这些的时候,马建康一直默默的站着,什么都不说,已经十三岁的他身材要比同龄的孩子小很多,瘦小的他在者连绵不绝的大山中看起来特别的孤单和无助。当问他“你爱上学还是爱在家里干活啊?”他说“爱上学。”“如果还能让你重新上学的话,你还愿意继续读吗?”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又沉默了,这种沉默背后彷佛有着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无奈。我们一直在跟他说为什么要继续读书,一直在跟他说未来的美好,但是他一直沉默,一直在思考。最后我们跟他约定,在我们下山前他会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情况我们告别了马建康之后还是到他家里去见了他的妈妈,到他家时,他妈妈还在地里干活,邻居帮我们喊了她,她才急忙跑回来。苍老的脸上满是岁月和风吹日晒的痕迹,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头发有点散乱,从她的脸上能看出她承担了多少生活的重担和压力,她很热情的招呼我们进屋里坐,还要点起屋子里的炉火,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基本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点了火之后才有一点亮光,但是满屋子的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屋里的长凳上布满了灰尘,建康的妈妈用家里最新的一块手巾跑过来给我们擦凳子让我们坐,这个勤劳的女人朴实又善良。没多久马建康的哥哥,马建兵也回来了,他的腿已经基本痊愈,现在已经开始下地干活了。问到马建康和马建兵上学的事情,他们的妈妈开始忍不住的流泪,她是我们见过辍学的家庭里面第一个哭的这么伤心的家长,她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连马建康需要买文具的5块钱她都拿不出来。马建兵辍学在外面打工也非常苦,还经常会受伤,受人欺负,马建康现在还这么小如果不读书了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听到我们能让他们重新回到学校,并且还能解决他往返的路费问题,马建康的妈妈非常激动,拉住我们的手一个劲的谢谢。当我们问到哥哥马建兵还想读书吗?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让我弟弟去读吧,我会支持他的,等他回来了我一定让他回学校继续好好的读。
图三、支撑一家生计的妈妈和哥哥,提到孩子辍学妈妈就一直哭说对不起孩子们
经与教育局沟通后,马建康重回学校读书的问题也解决了,希望他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好好孝敬自己的妈妈。
附二、《庆家三姐弟:三个孤儿的艰辛求学路!》
庆志海、庆志虎、庆志贤,庆家三姐弟是基金最关注的孩子。四年前的他们是充满灵性和欢乐的,但是随着父母相继去世,这三个孩子变成了孤儿,在山坳里找到自己父母的尸体,那个场景庆志海永远都无法忘记,从此心灵上的创伤和生活上的变故让这三个孩子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一、四年前的庆志海单纯快乐,四年后的庆志海却少了很多的笑容
三兄妹曾经作为古路村的学生代表在三年前来过北京一次,住在北京的志愿者家里,走在马路上看到一切都感到新奇和高兴,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他们都很不习惯,他们不吃鱼,没见过电视。开阔了眼界了他们曾经也有过远大的梦想,希望能走出大山,走出那个闭塞的环境。但是事情往往却是不尽人意的,唯一的亲人母亲去世后,三兄妹都变的颓废起来,先是庆志海、庆志虎两兄弟因为爷爷生病等原因放弃了学业,说要在家帮忙干活,后经过我们说服和捐赠又重新回到学校。后庆志海再一次在小学毕业后辍学回家了,这一次我们无法联系到他,因为家里没有联系方式,以前可以打电话到他家附近的小卖部找他,但是他也一直不愿意来接听电话了。到底什么原因辍学?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一无所知。随后,我们又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庆志虎也在开学的时候不来学校了,什么原因又无从知晓。通过老师我们了解到,三姐弟因为母亲去世的事情心理上受了很大的打击,在跟爷爷一起生活期间,完全都是靠爷爷一个劳动力养活三个孩子,并且供他们上学,爷爷身上的担子很重。曾经爷爷一度病倒了,家里没有人干活没有人种树,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庆志海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放弃又捡起的过程最终还是放弃了学习,回家帮忙种田了,已经18岁的他现在已经变成了大人,说话、做事和以前有很大的变化,看到他感觉他总是心事重重的,没有一点活泼和高兴。问他以后要干嘛,他看着远处的山说今年下半年看看出去打工吧,家里没有人干活不行,让弟弟读书吧,他是读不了了。
这次去山上没有见到庆志贤,因为她去年已经嫁到别的地方去了,是爷爷托人给介绍了一个邻村离异的男人,大概40岁左右,庆志贤今年17岁,我们不敢想象她办婚礼那天的场景,也不敢问她现在的情况,因为我们对她的印象还一直是四年前那个爱笑的小女孩。这个村里像她这样早早嫁人的女孩子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资助的女孩子中,基本上在16、17岁左右都辍学嫁人了,还有的已经有了第二个小孩。她们已经欣然接受了这个所谓的传统和习俗,按照家里的安排继续过着这种生活,一代又一代,我们一时间可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有一个人能走出大山,带回来外面世界的信息,这个村庄就有可能改变,这个村庄的一些习俗就有可能改变。
图二、长大后的庆志虎变的更加内向,可能他现在对于死亡才刚刚深刻的了解了
庆志虎是三兄妹中最小的一个,今年13岁,他长的很清秀,也很有少数民族的特征,因为还在他建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享受美好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相继离开了他,而且离开的状态都让人有点难以接受。所以他的性格可能因为这样之前就有点怪怪的。我们上山时没有见到他,听村里人说他辍学后就在家里到处游荡,问为什么辍学,村民就都缄默不语了。下山前我们先嘱咐了哥哥庆志海一定要带他过来,我们一定要跟他见见。4月15日,下山时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之前像迷一样的孩子,他先是藏在小卖部放货的小黑屋子里,无论我们怎么叫都不出来,最后志愿者老师进去把他从屋里拖了出来,可是他却一直用手臂挡住头和脸。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头发很长很脏乱的孩子,衣服破烂不堪,简直像野人一样。从我们跟他交流的1个小时中,他始终把头埋在膝盖里,回答问题只有是还是不是,其他没有任何解释和回答,我们变化各种口气和方式尝试让他打开心扉,告诉我们他辍学的真正原因,最终他终于给了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说自己愿意返回学校上学,但是为了保险,我们还是让他哥哥回家继续做他的工作,留下了我们的电话,随时保证了解到他的进展。当我们到北京后,他哥哥也发了信息问我们上学的事情,说他已经决定重新回学校了,会坚持读完初中。
针对庆志虎我们已经和教育局协商帮助他重新回学校读书,其中他需要增加的费用由I Do基金想办法解决。
附三、《申其雄:父亲肝癌晚期,懂事的孩子选择了放弃!》
4月13日我们登山时,见到的第一个古路村的孩子就是申其雄,他牵着自家的骡子在山下接我们。见到我们时并没有欢迎的笑容和寒暄,只是机械的把我们的行李打包,往骡子身上抬,偶尔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看我们。今年15岁的他看起来像18、19岁,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但是仍然掩饰不住他帅气和聪慧的脸。在我们爬山一个小时之后,他骑着骡子跟了上来,空荡荡的大山里面只有他和骡子一起在崎岖的山路上走着,他自己会自娱自乐的用一个破水瓢给骡子打拍子,这样骡子可能也不会感觉太累。
图三、申其雄赶着骡子拉着东西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申其雄作为古路村小学的的小班长,四年前在古路村下山读书的活动典礼上是作为学生代表讲话的,当时的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很有组织能力,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到山上的志愿者都很喜欢他。下山后的前两年,他的成绩在班里也能排在中等。但是在今年年初,突然接到学校和志愿者老师的电话,说他这学期没有来上学,并且之前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上山后的第一天我们就去了申其雄的家里。申其雄正在给骡子喂草,黄土砌的墙、土铺的小院子,刚被雨水冲过后特别的泥泞,申其雄看到我们表情很复杂,他说:“阿姨好,进屋坐吧。”走到门口,进入我们视线的是黑洞洞的屋子,看不到里面有什么摆设,摸黑穿过门堂,跟着申其雄走到旁边一间更黑的屋子,突然里面传出声音,“你们来了啊?快进来坐吧。”这声音就是申其雄的爸爸,开灯后才看清楚,申其雄的爸爸虚弱的躺在床上,常年被病痛折磨的他已经瘦的没了人形,见到我们略微抬了抬头虚弱的招呼我们坐下。通过跟他爸爸的沟通才了解到申其雄辍学的真正原因。
申其雄的爸爸患肝癌晚期已经有几年时间了,这期间一直是妈妈和爷爷在地里干活维持家里的生活,靠卖核桃赚一点钱还要大多数用于给父亲看病和买药。现在因为家里没钱,已经没有钱让父亲再去医院了,现在就是每天躺在家里等着病发的那一天。申其雄还有一个弟弟申其伟,在山下的路地小学读5年级,也在我们资助的范围内。造成申其雄辍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上小学的时候学生周末都住校,家里还勉强能维持两个孩子的开支,自从上了初中,周末学校不能住校,他们只能回家,每次往返的30块钱路费家庭实在承担不起。第二、申其雄父亲的这种情况让他背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家里没有劳动力,光靠妈妈和爷爷维持很吃力。他觉得坚持读完小学毕业就应该回家帮助家庭重担,不管是在田里干活还是往返用骡子拉东西,都能帮助家里分担一点困难。
图四、四年前古路村的小班长如今已经读到初中,可因为爸爸的重病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忙。
因为这两个原因他毅然的辍学回家,也没有和家人商量,也没有告诉学校的老师,见到我们他有一点无奈,有一点害羞,其实应该是还有一丝希望。了解到情况之后我们问申其雄你还愿意回学校读书吗?他沉默了好久,说家里这种情况他觉得自己想帮家里做点什么。临走时我们给了申其雄1000元钱,这些钱是这个家庭半年的收入。他很推脱感觉不好意思,但是我们告诉他这个钱你一定要用来继续读书,不读书你们家的状况永远没法改变,不读书你也将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
基于申其雄的这种情况,I Do基金决定和汉源县教育局制定了如下措施:
第一、 让申其雄重新回到学校读初中,学籍等问题都由教育局出面办理。
第二、 由基金每月给初中的孩子追加往返的路费,解决他们这部分的额外开支。
第三、 古路村的孩子只要能读到初中毕业,能上高中的继续读高中,考不上高中的,由汉源县教育局统一安排读当地的职业高中,免试免学费,并且由汉源县教育局每年补助生活费。
听到这些消息,申其雄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直送我们到路口,当基金返回北京的第6天,申其雄给我们打来电话,跟我们确认是不是真的能重新回到学校,大概什么时间能回去。我们告诉他下学期开学你到学校报到就行,他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