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钱2501团支部走进汉中,与陕西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共同召开主题团会、参观校史馆等环节,引导两校青年深入学习交流,让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与陕西理工大学的“北京大学653分校办学精神”在新时代聚合交汇,使青年学子在思想的洗礼与精神的感召中,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凝聚起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书院与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联合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合影(薛瑞琦 供图)
01、主题团会:思想引领 筑牢信仰根基
活动在庄严而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团会中正式启动。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飞出席本次活动,对西安交通大学师生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学院学办副主任汪韵迪老师致欢迎辞,她指出,此次联学共建是推动两校精神传承、强化青年思想武装的重要实践,是引导广大青年筑牢信仰、砥砺初心的生动课堂。在场师生共同回顾两校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办学历程,深刻感悟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与矢志不渝的奋斗本色。
01)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钱2501团支部薛瑞琦同学以“风雨西迁路漫漫,初心如炬照前方”为主题,系统讲述了“西迁精神”的历史脉络、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他回顾道,上世纪50年代,面对国家建设大西北的战略布局,交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从黄浦江畔奔赴西北大地,投身于古都西安的建设发展。在这场跨越千里的科学远征中,老一辈西迁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黄土地上默默耕耘、传道授业,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完全融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宏伟事业中。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钱2501团支部薛瑞琦同学发言(薛瑞琦 供图)
他向在场同学介绍,“西迁精神”集中体现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那段“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峥嵘岁月,闪耀着对党忠诚、爱国报国的政治本色,也深刻诠释了“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使命担当。他谈到,西迁历史不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更是一笔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号召全体同学要认真学习西迁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西迁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敢担当、能吃苦”的奋斗作风,将个人成长的“小我”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我”征程。
02)西北联大精神:烽火育人 信念如磐
陕西理工大学自控2301团支部高云聪同学以“血脉赓续:从西北联大到陕西理工”为主题,深情回顾了学校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传统。他讲述道,在抗战烽火中,西北联大师生秉持“教育救国”的理想信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办学,展现了知识分子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责任担当。这段办学历程中凝结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谈到,西北联大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表现出的崇高气节和坚定信念,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呼吁同学们要深入学习和传承西北联大精神,将其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3)专业经验交流:学长领航 砥砺前行
陕西理工大学自控2301团支部的俱雲飞学长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围绕学科交叉、科研竞赛与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分享。他勉励同学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把精神追求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04)礼赠情深:两校使命共担当
主题团会临近尾声,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钱2501团支部每位同学精心准备了情谊深厚的纪念礼品。在庄重的仪式上,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飞亲手将象征两校深厚情谊与美好祝愿的礼物,郑重交予自动化钱2501团支部薛瑞琦同学手中。这不仅是对两校深厚历史情谊的生动诠释,更寓意着以“西迁精神”和“西北联大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与奋斗传统的接续与光大。
赠送礼物(薛瑞琦 供图)
02、实践调研:科技强国 启迪创新思维
为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主题团会结束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钱2501团支部成员走进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实验室。实验室内,精密的机械臂正执行着装配任务,智能循迹小车在模拟赛道上敏捷穿梭,一系列先进的控制系统稳定运行,全景式展现了自动化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勾勒出科技强国的生动图景。
此次实地观摩,不仅深化了支部成员对专业知识的系统认知,更有力激发了大家投身科技创新、攻坚关键技术的使命感。同学们一致表示, 要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技术应用到现代化的需求中,以青春智慧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03、追寻足迹:历史寻根 追溯奋斗征程
在完成实验室的实践学习后,活动进入第三站。同学们集体参观位于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纪念馆与陕西理工大学校史馆,通过实地走访和史料学习,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溯与精神寻根。
01)烽火办学 教育救国
在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纪念馆,同学们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珍贵实物与详实文献,系统回顾了抗战时期学校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展陈生动再现了师生在民族存亡关头坚守教育阵地、传承文化薪火的感人场景,深刻诠释了“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与“艰苦卓绝、为国育才”的崇高精神,令在场同学深受触动。
02)传承精神 砥砺前行
随后,同学们步入陕西理工大学校史馆,深入了解陕西理工大学从陕西工学院至今的办学历程与辉煌成就。馆内陈列清晰展现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轨迹。讲解员特别提到,在学校发展阶段,西安交通大学曾给予兄弟院校、陕西理工大学的前身陕西工学院宝贵的支援与帮助,这段深厚情谊成为两校历史渊源中难忘的一页。
通过参观,同学们不仅深刻体会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执着实干、勇于创新”精神在一代代师生中的传承,更被两校间跨越时空的友谊所感动。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情谊转化为共同奋斗的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携手前行,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本次参观学习作为整个共建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两校青年对精神谱系的理解,更让大家在历史的回望中看清了未来的方向,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信念与决心。
参观陕西理工大学校史馆(薛瑞琦 供图)
04、回望征程:薪火相传 续写时代华章
在深入交流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活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两校师生共同前往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怀着崇敬之心参观北京大学653分校办学精神纪念馆与周培源生平展览馆,在追溯历史脉络、缅怀先贤事迹的过程中,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
01)重温奋斗路 感悟创业艰
在北京大学653分校办学精神纪念馆,同学们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实物展品,深入了解了学校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与精神传承。展馆以生动的场景复原和珍贵的历史影像,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653分校师生积极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毅然从首都北京奔赴秦巴山区汉中办学的感人历程。
“打起背包就出发”——这句朴素的誓言,不仅是当年西迁交大人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653分校师生坚定选择的生动缩影。两校搬迁方向相同,师生们都展现了“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信念。从黄浦江畔到古城西安,从首都北京到秦巴汉中,虽然地理跨度不同,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投身西部建设的初心使命如出一辙。
讲解员深情讲述着北京大学653分校师生在汉中艰苦创业的点点滴滴:他们住干打垒、点煤油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教学科研,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段历程中凝结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执着实干、勇于创新”的653精神,与“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在场同学深刻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品格,以及那种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坚定信仰。
02)瞻仰大师迹 砥砺科学志
在周培源生平展览馆,同学们怀着崇敬之心,深入了解这位科学巨匠追求真理、许党报国的光辉一生。展馆通过大量珍贵手稿、历史照片和实物展品,生动展现了周培源先生在国际流体力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感人历程。
此次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通过实地走访, 两校学子深刻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家的崇高品格,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次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钱2501团支部薛瑞琦同学表示,本次主题团日共建活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通过回顾西迁精神与北京大学653分校办学精神同根共源的精神谱系,重温两校在历史交往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活动进一步筑牢了两校青年的信仰根基,强化了使命担当。
从黄浦江畔到西北腹地,从首都北京到秦巴汉中,路径虽异,时代相同,两校师生都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展现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政治本色;使命虽殊,情怀相通,都体现了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精神。展望未来,两校青年必将以这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为强大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同心同向、携手并进,在精神的同频共振中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图 文/王孟侠 薛瑞琦 马祥苍 刘彩荣 来源/中国经贸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