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杨凌祥和有机富硒农业:科技赋能下的有机农业标杆实践与未来图景

2025-10-10 13:02 来源:综合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农业领域正经历着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的深刻转型。有机农业作为兼顾生态保护与食品安全的重要路径,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落地与市场化运营,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省杨凌祥和有机富硒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杨凌祥和”)以六项“唯一”资质为基石,以十五年技术沉淀为支撑,以“科技+产业+互联网”为路径,构建起从土壤改良到餐桌供应的全链条有机富硒农业体系,不仅成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更为国内有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祥和样本”。

2c376f4e98ee18c59d744b69568bfe57.jpg

一、唯一资质矩阵:权威背书构建行业信任护城河

在信息不对称的农业市场中,权威资质是企业赢得市场信任的“敲门砖”,而杨凌祥和所构建的六项“唯一”资质矩阵,并非简单的荣誉叠加,而是从政策认可、技术实力、行业地位等多维度形成的“信任护城河”,使其成为国内有机富硒农业领域独树一帜的标杆主体。

(一)省级科技立项唯一主体:扛起区域农业科技示范大旗

作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厅独家批复的有机富硒农业省级科技立项主体,杨凌祥和肩负着杨凌示范区千亩示范有机富硒农业基地的建设重任。该基地坐落于杨凌示范区五泉镇,这片承载着农业科技试验使命的土地上,聚焦蔬菜、葡萄、猕猴桃三大核心品类,成为有机富硒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与“展示窗”。

从2010年涉足有机农业领域至今,十五年的技术深耕让杨凌祥

和在有机富硒农业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早期,有机富硒农业面临着硒元素转化效率低、作物吸收不稳定、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等行业共性难题,杨凌祥和团队从土壤特性研究入手,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最终成功攻克有机富硒农业量子科技应用与生物菌肥研发两大核心技术瓶颈。其中,量子科技的引入实现了硒元素在土壤中的精准激活与定向输送,使作物硒含量达标率从传统模式的不足60%提升至95%以上;自主研发的生物菌肥则以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特殊发酵工艺制成,不仅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为作物生长提供持续的营养供给,解决了有机农业“重养护、低产出”的矛盾。

如今,千亩示范基地已形成“研发—试验—推广”的良性循环,培育出的“祥和1号”番茄、“秦硒缘”葡萄等多个适配富硒环境的优良品种,不仅口感风味优于普通品种,其硒含量更是达到国家富硒农产品标准,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健康珍品”。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农业考察团超百次,其技术模式已在陕西宝鸡、汉中等地的农业合作社推广应用,带动近千亩农田实现有机富硒转型。

(二)法人资质行业唯一:以专家领航夯实技术根基

企业的发展高度,往往与核心领导者的专业素养与行业视野密不可分。杨凌祥和法人代表张功祥,作为高级农艺师,是国内唯一由国家大国品牌授予有机富硒农业领域专家证书的从业者,其个人经历与技术探索历程,正是杨凌祥和技术实力的生动缩影。

2010年,正值杨凌示范区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之际,张功祥作为首批参与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敏锐地察觉到有机农业与微量元素强化结合的市场潜力。当时,国内富硒农业多以无机硒叶面肥喷施为主,不仅存在硒含量不稳定的问题,还可能对土壤造成潜在污染。凭借多年的设施农业种植经验,张功祥提出“有机碳素肥+生物菌发酵+生物制剂防治”的绿色种植模式,从源头上摒弃化学肥料与农药,通过生物菌发酵技术将有机物料转化为高效营养源,同时利用生物制剂替代传统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实现了“全程有机、天然富硒”的种植目标。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张功祥始终坚持“田间地头就是实验室”的理念。为了验证生物菌肥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应用效果,他曾连续三个月驻守在五泉镇的试验田,每天记录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硒含量变化等数据,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关中平原土壤特性的有机富硒种植技术规范。在他的带领下,杨凌祥和技术团队先后承担了“关中地区有机富硒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猕猴桃有机富硒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项区域农业科技项目,发表相关技术论文十余篇,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三)行业与科创双重唯一认证:链接资源赋能产业升级

除了政策与技术层面的权威认可,杨凌祥和在行业组织与科创体系中的“唯一”地位,使其成为链接产业资源、推动行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

作为杨凌示范区电商协会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杨凌祥和承担着规范区域有机农业电商发展、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的重要职责。针对有机农产品电商市场“认证混乱、以次充好”的问题,该专业委员会在张功祥的倡议下,制定了《杨凌示范区有机农产品电商销售规范》,要求会员单位必须公示完整的资质证书、检测报告与生产流程追溯信息,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委员会定期组织有机农业电商培训,邀请平台运营专家、物流企业代表为合作社农户授课,帮助近百家农业主体打通线上销售渠道,2024年带动区域有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10b77bbe5cc3db1ea9741a6fcfa111bb.jpg

与此同时,杨凌祥和还是唯一经杨凌示范区创业中心申报、管委会科技示范与推广局批复的创业创新技术团队,并已纳入区域农业科创重点培育体系。这一资质不仅为团队带来了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更使其能够优先对接杨凌示范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联合研发的“有机富硒土壤修复技术”,成功解决了设施农业连作障碍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预计未来三年可在关中地区设施农业基地推广应用超5000亩。

二、科技研发与产业落地: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全链条价值实现

对于农业科技企业而言,技术研发的最终价值在于产业化落地。杨凌祥和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建起“土壤改良—品种培育—绿色生产—市场流通”的全链条运营体系,实现了从实验室技术到餐桌产品的无缝衔接,破解了有机农业“叫好不叫座”“优质不优价”的行业困局。

(一)核心技术突破:量子科技赋能富硒农业革新

在杨凌祥和千亩示范基地的技术展示区,一块写着“量子科技富硒种植区”的标牌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种植的番茄、黄瓜等蔬菜,不仅长势旺盛,其硒含量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均稳定在0.15-0.3mg/kg的优质富硒区间,这正是量子科技在有机富硒农业中应用的成果体现。

传统有机富硒种植中,硒元素主要来源于天然富硒土壤或有机硒肥,但由于硒元素在土壤中易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难以被作物吸收的化合物,导致作物硒含量达标率低、波动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杨凌祥和技术团队经过八年研发,将量子技术与有机富硒种植相结合,通过特殊的量子处理设备,使有机硒肥中的硒元素形成具有高活性的量子态,不仅能有效避免与土壤中其他元素的无效结合,还能增强作物根系对硒元素的吸收能力,使硒元素转化利用率提升30%以上。

除了量子科技应用,杨凌祥和在有机富硒生产资料研发方面同样成果丰硕。其自主研发的系列产品包括:

1、 有机富硒生物菌肥:以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接种复合功能菌剂进行高温好氧发酵,产品含菌量达2亿/克以上,有机质含量≥45%,不仅能为作物提供硒元素,还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2、天然富硒矿制剂:选取陕西紫阳天然富硒矿石,经物理研磨与生物活化处理,制成易被作物吸收的天然富硒肥料,避免了化学合成硒肥的潜在风险;

3、生物农药制剂:以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活性成分为主,搭配生物菌剂,对蔬菜、果树常见的蚜虫、红蜘蛛、霜霉病等病虫害防治效果达85%以上,完全符合有机农业生产要求。

这些自主研发的生产资料已形成标准化生产线,年产能达5000吨,除满足自身基地使用外,还供应给周边农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超800万元。2025年,杨凌祥和的“量子科技赋能有机富硒农业技术成果”获“2025创新品牌大会‘品牌榜样’年度荣誉”提名,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技术创新的认可,更标志着其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行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产业化运营模式:创新机制打通市场渠道

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杨凌祥和在多年的市场实践中,探索出“股份制+会员制+互联网配送制”的创新运营模式,既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短缺、风险过高的问题,又实现了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

在“股份制”模式下,杨凌祥和吸纳周边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或股金分红,还能在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收入。五泉镇农户王建国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将自家3亩农田入股合作社后,成为基地的技术工人,每月工资4000元,年底还能获得近2万元的分红,收入较之前单纯种植小麦、玉米提升了3倍多。目前,合作社已有近百户农户入股,入股土地面积达800余亩,形成了“合作社+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会员制”则是杨凌祥和针对高端市场打造的精准服务模式。通过在西安、咸阳等城市设立体验店,向消费者提供有机富硒农产品的品鉴、种植过程参观等服务,吸引消费者成为会员。会员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会员套餐,享受定期配送服务,配送产品涵盖蔬菜、水果、杂粮等多个品类,均从基地直供,确保新鲜度与品质。截至2025年5月,合作社已发展会员超2000人,会员年消费额均在5000元以上,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

为进一步拓展市场覆盖面,杨凌祥和创新性地引入“互联网配送制”,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整合冷链物流资源,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不仅提供产品销售,还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消费者展示基地生产过程、技术研发成果等内容,增强消费者信任。2024年,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达40%,其中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平台的直播带货单场最高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在区域市场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杨凌祥和积极拓展跨区域合作,构建全国性的富硒产业布局。2024年底,合作社与深圳某农业科技企业达成合作,将菌草种植、牧草硒肥技术引入陕西。菌草作为优质的饲料原料,经富硒技术处理后,可用于养殖领域,为富硒畜禽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杨凌祥和计划联动陕西富平奶山羊养殖基地、宁夏吴忠牛羊养殖园区,构建“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富硒产业基地:种植环节提供富硒饲料原料,养殖环节生产富硒牛奶、富硒牛羊肉,加工环节开发富硒乳制品、肉制品等深加工产品,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2025年3月,合作社注册资本增至500万元,为这一跨区域产业布局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三、品牌传播与市场信任:全维度构建透明化信任体系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而“信任”则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核心纽带。杨凌祥和深知,有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信任的支撑,因此通过全平台透明化传播、权威媒体背书等方式,构建起“可追溯、可验证、可信赖”的品牌信任体系,使其“有机富硒”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一)全平台传播矩阵:让生产过程“看得见”

作为国内唯一在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全平台统一以“陕西省杨凌祥和有机富硒农业”名义发布信息的有机富硒农业主体,杨凌祥和打造了覆盖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传播矩阵,截至2025年6月,全平台累计关注与粉丝量已突破10万人次。

在内容运营方面,杨凌祥和坚持“真实、透明、专业”的原则,常态化展示三大核心内容:

1、资质证书展示:在各平台首页显著位置公示省级科技立项批复文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农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权威资质文件,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企业的合规性与产品品质;

2、 生产流程记录: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式,记录从土壤改良、种子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收包装的全流程,其中“生物菌肥制作过程”“有机番茄采摘现场”等短视频单条播放量最高达50万次,让消费者清晰看到有机富硒农产品的生产细节;

3、用户反馈互动:定期发布会员品鉴活动、产品使用反馈等内容,同时通过评论区、私信等方式及时回复消费者咨询,解决消费者疑虑。例如,针对部分消费者提出的“有机富硒蔬菜价格较高”的疑问,团队通过短视频对比展示有机种植与传统种植在成本、品质上的差异,让消费者理解价格背后的价值所在。

此外,杨凌祥和还定期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基地直播”活动,由技术人员带领观众“云参观”千亩示范基地,实时讲解种植技术、硒含量检测过程等内容,直播过程中还会推出会员专属优惠、产品秒杀等活动,既增强了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又带动了产品销售。2025年“五一”期间,一场时长2小时的基地直播,吸引了超3万人次观看,直接带动产品销售额超30万元。

(二)权威媒体背书:以公信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如果说全平台传播是“自我展示”,那么权威媒体的报道则为杨凌祥和的品牌信任体系增添了“外部背书”的重要砝码。自2018年首次被《陕西科技报》报道以来,杨凌祥和的技术成果与示范效应已受到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农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

2023年,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看中国》栏目对杨凌祥和千亩示范基地进行了专题报道,聚焦其量子科技在有机富硒农业中的应用成果,节目播出后,来自全国的咨询电话与合作意向激增,当月会员新增数量较上月增长60%。2024年,陕西广播电视台《三农调查》栏目以“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富硒密码”为题,深入报道了杨凌祥和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历程,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在陕西省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025年6月,杨凌祥和凭借在有机富硒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与行业贡献,成功入围“2025品牌影响力·新时代十大创新领军企业”及“品牌强农·乡村振兴十大典范品牌”两大荣誉榜单,即将亮相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办的发布盛会。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杨凌祥和过往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其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中所发挥作用的认可,将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四、发展愿景:以科技守护三重健康,助力战略落地

从最初的小面积试验田到如今的千亩示范基地,从单一的蔬菜种植到全产业链布局,杨凌祥和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土壤健康、植物健康、家家幸福健康”的核心使命,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民生需求深度绑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贡献力量。

(一)守护土壤健康:修复生态筑牢农业根基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部分农田出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杨凌祥和在有机富硒种植过程中,始终将土壤健康放在首位,通过生物菌肥施用、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措施,持续改善土壤质量。

经过十五年的土壤改良,千亩示范基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最初的1.2%提升至3.5%以上,土壤容重降低20%,土壤微生物种类增加30余种,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土壤生态系统。基地周边的农田在其技术辐射带动下,土壤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五泉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与杨凌祥和合作的农户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1.0%,化肥使用量减少40%,农药使用量减少60%,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未来,杨凌祥和计划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有机富硒土壤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陕西关中地区选择10个乡镇开展试点,通过技术培训、物资支持等方式,带动更多农户采用有机种植模式,修复农田生态,筑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保障植物健康:培育优质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

植物健康是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作物在生长周期中若遭遇病虫害侵袭、环境适应性差或营养吸收不均衡等问题,不仅会影响产量,更会直接降低果实的口感、营养密度与安全性。杨凌祥和深刻认识到,优质农产品的诞生需从“种苗”环节筑牢根基,因此通过定向品种选育与全周期绿色生产管理两大技术手段,为作物构建起“抗逆性强、营养吸收优、生长状态稳”的健康生长体系,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品质保驾护航。

在品种培育方面,杨凌祥和技术团队摒弃“盲目引种”的传统模式,始终围绕“适配富硒环境、提升抗逆能力、优化品质特性”三大核心目标,开展针对性的品种选育与驯化工作。团队建立了包含“种质资源收集—性状筛选—杂交育种—富硒环境驯化—区域试验—示范推广”的完整选育流程,目前已建成占地20亩的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番茄、黄瓜、葡萄、猕猴桃等作物的优良种质资源120余份,为品种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储备。

以猕猴桃品种选育为例,关中地区作为猕猴桃种植的次适宜区,传统主栽品种如“海沃德”“徐香”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冬季低温易导致枝条冻害,春季倒春寒会影响花芽分化,年际产量波动较大;二是根系对硒元素的吸收转化能力较弱,采用常规富硒种植技术时,果实硒含量达标率不足55%,且口感风味易受影响。针对这两大问题,张功祥带领技术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专家,启动了为期六年的猕猴桃专用品种选育项目。

团队首先从种质资源圃中筛选出3份抗寒性较强的野生猕猴桃资源与2份口感优良的栽培品种作为亲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获得杂交种子1.2万余粒。经过两年的实生苗培育与筛选,保留生长健壮、叶片形态优良的单株320株,移栽至千亩示范基地的“富硒驯化区”进行定向培育——该区域土壤经生物菌肥改良后,硒元素含量稳定在0.2-0.3mg/kg,与合作社推广的富硒种植地块土壤条件一致,确保选育品种能适配实际生产环境。

在驯化过程中,团队采用“梯度低温胁迫+硒吸收效率监测”的双重筛选标准:每年冬季通过人工控温设备模拟-8℃至-12℃的低温环境,记录植株冻害指数,淘汰抗寒性不足的单株;同时定期采集叶片与果实样本,检测硒元素含量及转化效率,筛选出硒吸收能力突出的优良单株。经过四年的连续筛选与优中选优,最终确定1个综合表现最优的单株,命名为“秦硒猕猴桃”。

经第三方机构检测与区域试验验证,“秦硒猕猴桃”展现出显著的品种优势:其一,抗逆性大幅提升,在-10℃低温环境下冻害指数仅为8.2%,较传统品种降低65%以上,能稳定应对关中地区的冬季低温与倒春寒天气,年产量波动幅度控制在10%以内;其二,硒吸收转化能力优异,在常规有机富硒种植管理下,果实硒含量稳定在0.18-0.25mg/kg,达标率达100%,且硒元素以有机硒形式存在,占比超过90%,更易被人体吸收;其三,品质特性突出,果实平均单果重120-15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8%-20%,维生素C含量为180-220mg/100g,口感清甜多汁,风味浓郁,综合品质评分较传统品种提升20%以上。

目前,“秦硒猕猴桃”已在杨凌示范区及陕西宝鸡眉县、周至等地的合作基地推广种植超300亩,2024年亩产达2500kg,按市场零售价30元/kg计算,亩均产值达7.5万元,较传统品种亩均增收2.8万元,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品种”。除“秦硒猕猴桃”外,杨凌祥和培育的“祥和1号”番茄、“秦硒缘”葡萄等品种也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均以“抗逆性强、富硒效果好、品质优”的特点获得市场认可,为保障植物健康、提升农产品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品种支撑。(预商数字经济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陕西省楊凌祥和有机富硒农业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