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闺明珠”到“网红热土”
——看“这么美,那么近,周末来清镇”如何重塑格局
高原明珠——红枫湖
一句口号,能够改变一座城吗?
清镇用实实在在的变化,写下了肯定的答案。
红枫湖畔民俗活动
“这么美,那么近,周末来清镇”,这不仅仅是一句流畅动人的宣传语,更是一次对城市形象的精准重构、一场对旅游发展的主动进击。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清镇从“途经地”走向“目的地”的新通道,也让这座黔中城市在区域发展的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节奏与声量。
曾几何时,清镇在很多人眼中,还只是地图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或许有红枫湖的波光,有乡野间的宁静,却始终未能串珠成链,形成强烈的旅游号召。而这一口号的提出,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它精准回应了现代人对“短途、高频、深体验”休闲方式的迫切需求——“美”是吸引力,“近”是可达性,“周末”是时间窗口。三者合一,清镇不再是被动等待游客发现的“隐士”,而成为主动邀请、有明确定位的休闲目的地。
清镇的四季贵州水世界
变化,发生在每一个可见与不可见的角落。
数据是最直观的注脚:以刚结束的国庆假期为例,假期期间,清镇市共接待游客9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3.87%,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34%。“这么美,那么近,周末来清镇”口号的提出,入清人数屡创新高,背后是客群结构的悄然蜕变。来自周边都市圈的年轻人、家庭、团建团队成为主流,他们不仅用消费为当地旅游注入动力,更以多元传播方式为清镇“圈粉”—— 朋友圈的即时分享、小红书的深度种草、短视频的生动展示,让清镇的“美”与“近”突破地域限制,在社交平台上被反复传播、持续放大。流量,真正变成了“留量”和“声量”。
市场的热浪,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升级。过去的“单一观景”模式被迅速打破,“多元体验”成为新的关键词。红枫湖周边设施持续更新,乡村民宿、非遗体验、果园采摘、露营基地等新业态蓬勃生长。游客来了,不止于看,更愿意住下来、慢下来、消费起来。旅游不再只是一个孤立行业,而是拉动农业、服务、文化协同发展的纽带,真正显露出全域旅游的格局与气象。
北门夜市
比经济数据更深刻的,是城市气质的蜕变。
一句好的口号,本质是一场城市自信的公开表达。“这么美,那么近”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旅游邀请,更是一种生活主张:美好不必远求,诗意就在身旁。清镇从此褪去“低调”的旧衣,换上“自信、开放、友好”的新装。它不仅是游客心中的休闲胜地,更是市民自豪的家乡、投资者青睐的热土。
热度之下,清镇正以“谋定而后动”的主动作为,书写着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进阶答卷。面对客流量持续攀升的态势,这座城市没有停留在短期热度的红利中,而是将每一次挑战都转化为优化升级的战略契机,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清镇围绕“游客全行程体验”进行精准布局:针对周末短途出行高峰,加密与周边都市圈的城际公交班次,开通接驳专线,甚至在热门点位增设智慧停车场,向民众开放周边企事业单位停车场,从源头解决“停车难、赶路烦”的痛点,真正实现“进得来、行得畅”的舒心体验。在服务品质提升上,清镇更注重“软实力”的长效培育。不定期开展旅游从业人员专项培训,为游客提供“有温度、高效率”的贴心服务,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而在旅游产品供给端,清镇则深挖本土文化内核,有效拒绝“同质化”。围绕“四季有景、四季有玩”的目标,春季经营“花海踏青”、夏季打造“湖畔露营”、秋季策划“果园采摘”、冬季推出“温泉养生”。这些沉浸式特色体验项目,不仅让清镇的“美”有了文化和特色支撑,更让游客每次到来都能收获新鲜感与独特记忆。
这种兼顾当下游玩体验与长远产业发展、平衡流量热度与质量口碑的发展思路,不仅让清镇稳稳承接住“网红”带来的流量红利,更构建起“产品有特色、服务有温度”的核心竞争力,为城市从“网红”旅游地向“长红”目的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枫湖蓝白小寨民俗活动
口号是起点,而非终点。
清镇的实践说明,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源禀赋,更需要精准的定位、主动的传播和持续的创新。“这么美,那么近”打开了清镇的崭新一页,而如何书写接下来的章节,仍需这座城市用真诚、智慧与远见去回答。
我们期待,清镇不止美在风景,近在距离,更能久久为功、常驻人心。(颖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