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为底色,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运用系统观念,借助互联网工具,发挥政协委员收集信息优势,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解决“一件事”,办好“一类事”,打通堵点、破解难点,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牢固树立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总原则(联系和发展)的应用。系统由不同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直接、间接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历史性和条件性。系统思维立足于从全局视野、整体高度、运动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微建议工作主要针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人民政协在推动相关部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从源头上查找原因、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与措施。树立系统思维,拓宽履职渠道,助力服务民生。如通过梳理已经解决了的微建议成功案例,总结系统解决问题的经验成果,帮助政协委员积累履职经验,提升履职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微建议学习观摩活动,将微建议经典案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观念、思路、过程和结果等全链条作为学习内容,从一条条“微建议”中总结出“解决一件事、办好一类事”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精准发现社会问题。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老百姓在具体生产生活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具有特殊性,这些问题中又有轻重缓急之分。人民政协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有及时、敏感发现老百姓生活中存在具体问题的“摄像头”“望远镜”。通过运用系统思维,引导委员将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入了解、客观收集、认真分析、精准建言,并以“微建议”形式提交,通过政协平台向党政部门反映,推动民生问题得到妥善及时解决;通过政协委员下沉到老百姓中,倾听老百姓心声,关心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梳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从而找到症结、切中要害,提出“有血有肉”的“微建议”;通过向社会公开政协委员联系方式、职能职责,鼓励政协委员深入群众中倾听群众的意见,对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及时形成“微建议”,加深群众对政协工作的了解,向政协委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积极性,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导入Deepseek等大模型对政协委员提交的微建议进行自动分析、补充完善和智能决策辅佐,从而有效、精准发现问题,以数字赋能社会治理,让“微建议”切实从群众中来、从实际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
三是主动协同各方力量。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一件民生问题背后总会涉及不同利益相关方。“微建议”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涉及的虽然都是一些“小问题”,但背后却关乎“大民生”。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它的特殊性,解决具体民生问题需要协同多方力量共同来解决。政府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资源相对投入的规模、管理的规范性、服务及时性是否与群众期盼与需求仍有差距,群众个体身边遭遇的烦心小事积累后是否可能转化成为影响一个群体的难事、揪心事,等等,需要深入了解,掌握一手资料。而政协委员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联系不同社会群体,可以发挥其在物业服务、交通治理、环境整治等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探头”和“传感器”作用,及时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运用系统思维,就是在群众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搭建桥梁,人民政协将联系群众工作中发现的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归类并联系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把利益相关方组织在一起,针对民生问题,坐在一张圆桌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四是努力形成微建议工作闭环。微建议工作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解决群众现实问题的质量,而且依靠完善的机制。运用系统思维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政府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和反馈解决结果等串联起来,形成微建议工作闭环。要保障微建议工作能高效、长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加持,进一步完善微建议工作的政务履职平台,把微建议工作按照提出、受理、交办、处理、评价等环节进行流程化设计,植入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提升微建议处理效率和质量,让委员建言“跑起来”,督办成效“追上来”。围绕社会治理难题和群众身边的烦心事,由政协委员提出微建议;从“云端”落实到“地头”,针对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微建议”,快速审核并且推进政府职能部门与有关利益相关方“面对面”沟通,在协商互动中画好“同心圆”,在凝心聚力中搭好“连心桥”;对办理相对复杂的微建议,开展办理“回头看”,把督办成效“追上来”,让一大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政协委员的建议实现高质高效落地。(湖南工商大学 刘嫦娥 赵本学 陈树 玉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