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福建厦门建立低值可回收物分拣利用体系

2025-02-20 09: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福建厦门建立低值可回收物分拣利用体系

 

“低值”垃圾  变废为宝(探访)

 

本报记者  刘晓宇《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0日 第 07 版)

 

  外卖餐盒、奶茶杯、泡面桶、水果网兜、塑料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通常会被归入“其他垃圾”,运往垃圾焚烧厂处理。但在福建厦门,它们有一个新的身份——“低值可回收物”。

  为啥叫“低值可回收物”?它们最终去了哪里?

  塑料、泡沫、玻璃、纺织物等垃圾,虽可回收,但经济价值低、易混装分散,就属于低值可回收物。为打通垃圾源头分类与末端利用的“堵点”,2022年12月,厦门市建设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探索出了上下游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利用有效协调的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模式,让过去极分散、易混装、难利用的垃圾不仅“有家可归”,还能“变废为宝”。

  “宝贝,外卖餐盒和牛奶盒都属于低值可回收物,要放在这个桶里。”早上7点,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区,一名年轻的妈妈正柔声细语地指导孩子进行分类投放。只见这里的投放点安装了紫外线灯及空气净化器,通风透气。

  金安社区共有8000余户居民,每天会产生20到30袋低值可回收物。“这些低值可回收物过去都被混装在其他垃圾中。随着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分类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居民也更积极进行精细分类,其他垃圾大幅减少。”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陈惠萍说。

  由于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被循环利用,回收成本高,经济附加值低,企业利润空间有限,有意愿和能力接收处理这些垃圾的企业很少。

  如何破解困局?厦门市引进专业企业参与,在用地审批和基础建设上全力服务支持,建起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同时厦门还制定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明确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举办各类专题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市民对低值可回收物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

  在位于海沧区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内,一条条安静的流水线正在快速运转。高速传送带上,各种“低值”垃圾被自动识别、分拣,经过破碎、筛分、清洗、脱标等多道工序后,就形成了下游工厂生产所需的再生材料。

  环卫车收运来的低值可回收物,混杂在一起,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成分复杂,还有被厨余污染等问题,分拣中心是如何实现精准识别与分类的?

  “分拣中心创新性地开发和运用生活垃圾智能化分选设备,通过近红外光学、光谱识别等多模态融合识别与分选技术,配套AI大数据分析,实现规模化、精细化分选。”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负责人江凤凤介绍,分拣中心现在每小时可完成5到6吨的处理量,准确率在95%以上。

  0.5个饮料包装盒可以制造一支铅笔、10个牛奶盒可以生成一个公文包、30个塑料瓶可以编织一件厚外套……分拣中心还可根据下游市场需求,定制化设计分选工艺。“目前我们根据下游需求分选出15个品类,经压缩减容后成为工业原材料被销往下游,加工为各类再生材料、再生产品,销往国内外,做到了高质高值的资源循环闭环,且全程信息、数据可追溯。”江凤凤说。

  截至今年1月31日,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累计处理低值可回收物35892吨,助力减排6.0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节约3.8万吨石油。

  2024年,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获生态环境部发文推广。“厦门将推进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分拣中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分拣效率和精准度,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环境卫生中心主任黄伟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