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的那头望——摄影实践中的触觉民族志书写
文/韩晗
干预便无法记录,记录则无法干预,摄影中长存着这一悖论。在卫佳雯(JiawenWei)的摄影实践中,悖论寻找到了一种兼容之道,她带着相机深入每一段经历,镜头成为她身体延伸出的一只触手,记叙与参与并存,摄影构成经验的一部分。这份经验由情感具像化的欲望出发,以摄影为媒介,试探着触及周遭最亲密的个体和社会框架的边缘。
纵观艺术史,将目光对准家庭亲密关系的创作总是屈指可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家为神造像,中世纪的艺术家虔诚地描摹宗教偶像,至文艺复兴时创造性地赋予偶像以人性色彩,其后则对准宫廷贵族的生活。在历史的绘画等级制度中,家庭与亲密关系是一个不可查的门类,这似乎是由观看行为的主体所决定——为神而造,即献给诸神之眼;为偶像而绘,即奉予偶像所观;为达官贵族记录,即侍贵族之观看。亲情关系,让创作者抱着莫名的羞耻感讳莫如深,而走向当代的艺术史,似乎也是一段走向亲密关系表达的旅程。
但摄影术,在诞生之初便与家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卫佳雯以摄影作为方法,穿过亲密性的羞耻感,将观看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母亲。卫佳雯的创作方法论呈现出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她恪守纪实摄影的技术理性,通过严谨的驻地拍摄计划构建视觉档案;另一方面,她又主动打破观察者身份,将摄影行为转化为参与性仪式。卫佳雯过往的摄影创始终带有异于平常的情感幅度,但在本系列中,一种似乎可触摸的距离感如蒙版遮照在影像之上。她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自身家庭背景与五台山的信仰氛围交织在一起,试图解构亲密关系的多重面向。
2024年9月,卫佳雯从欧洲回到故土。一位无神论者背着相机登上五台山,在广袤无际的山区中爬过五座山,向一座又一座寺庙朝拜,在山中的寺庙居住并进行拍摄。她用走近信仰的方式,试图走
近自己的母亲,以自己最擅长的摄影与身体力行的实践,透过神的身躯看向母亲。
项目的情感触发点源于代际认知的断裂。母亲是一个始终平静的人,信仰支撑着她平淡地化解人世间的痛苦与折磨。而卫佳雯始终在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路上,在迷失中追逐或逃离——她曾住在船上并称呼自己为船⻓jiji,曾睡在公园的⻓椅上,也睡过报废的法拍豪宅。母亲所坚信的传统信仰体系,在卫佳雯所属的当代青年生活中遭遇阐释危机。卫佳雯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没有陷入简单的文化怀旧或激进批判,而是通过影像建立转译通道。当拍摄计划受阻时,创作者选择将挫折本身纳入观察范畴:沟通困境成为理解代际差异的入口,在宏大叙事失效后,为她重建个体的意义。
在五台山的日子里,卫佳雯和母亲一起在山间居住,每天早上4:00起床参与早课。相比于母亲的平静,卫佳雯一直处于焦虑中——时间的消磨成为一种负担。于是又迈出迁徙的步伐,她带上母亲不断在山区前行,登上目力所及的每一座山,向山腰与山顶上的寺庙朝拜。在香火旺盛的五台山,每一个祈愿的身体行为被压缩在30秒时间内,每一次垂下身的瞬间,相机随着弯下的背脊滑动摩擦,
额头触及地面。在一次次表演性动作的重复中,卫佳雯的愿景渐渐具象化——许愿轨迹从“人类幸福”到“摄影师生涯成功”。相机作为她“所能拥有的全部”,既是存在焦虑的物证,也成为对抗虚无的武器。
这幅名为《HopeintheDeepMountain》的作品中,卫佳雯捕捉到一位坐在高山之巅的男子。他手捧风马纸(一种由天然材质制成的经文纸),面朝一望无际的远山诵经。背景是绵延不绝的青山与寂静辽阔的天空。纪实摄影之外,更具一种关于孤独、信仰与人类生存状态的沉思。
摄影师巧妙地运用了三分法构图,被摄者位于右侧三分之一处,视线指引着观者的注意力落在他手中的物件上,其左是一座小小的玛尼堆。人们在高山之巅堆砌象征神圣的玛尼石,以此寄托愿望。一右一左,一近一远,分别隐喻着具体真实的人类个体和符号性的信仰意象,构成充满张力的平衡。而背景山峦的层层递进,将平面中的空间纵深拉向远方。此刻,人物的存在既渺小又不可或缺——信仰的微光由凡人点亮,若信者不再,则信仰无存。这幅摄影以精准的构图、出色的光影运用和强烈的叙事性,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对话的瞬间。在卫佳雯的创作中,摄影本身已成为一种传递的方式,她聚焦于画面的叙事性,更是一种关于人生与信仰的深刻探索。
路过东台山时,海拔2793米的望海峰山顶寺庙外,两名和尚正在指挥巨型升降机搭建寺庙。所有的大型搭建机器与他们正在建造的佛像格格不入,传统信仰似乎并未消亡,而是以钢筋混凝土为骨,重构成适应工业文明的形态。卫佳雯才明白,信仰所在并非于物质性的造像,是凡人强烈的愿望流向一处,凝结成神的身躯。目中何物并不重要,目光所及即是信仰。于是她用镜头记录,透过镜头,看到了视觉叙事中始终缺席又在场的母亲。
在试图理解母亲的这段旅程中,母亲也在试图理解她的女儿。这份理解在每一个沉默不语的观看中显现——她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向女儿追问,而是远远地望着。绿油油的小虫子在山间的石土中爬行,窸窣而平静,一如母亲像山体般的生命力。这个始于个体生命困惑的创作,这场个体与集体意识之间的博弈,最终寻找到自洽,在代际间的夹缝中构筑了基于身体经验的视觉民族志,亦在裂变中显影出当代中国青年在传统信仰体系与现代性焦虑夹缝中的精神图谱。
(文/韩晗2025年2月12日)
作者介绍:
韩晗:艺术写作者、研究者和设计师,现居北京,中国传媒大学视觉传达学士及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当代艺术理论硕士。其研究和实践致力于从日常生活的附近出发,用带有温度的艺术和设计介入社会议题。韩晗现供职于泰康美术馆,曾供职于SouthLondonGallery和UCCA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曾任《时尚芭莎》中文版“艺术先锋”专栏作者,并为TMagazine中文版、ValeArt等媒体撰稿。
HanHanisanartwriter,researcher,anddesignerbasedinBeijing.SheholdsaBachelor’sdegreein VisualCommunicationfromthe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andaMaster’sdegreein ContemporaryArtTheoryfromGoldsmiths,UniversityofLondon.Herresearchandpracticefocus onengagingwithsocialissuesthroughartanddesignrootedineverydaylife.HanHancurrently worksatTaikangArtMuseumandhaspreviouslyheldpositionsatSouthLondonGallery,UCCA CenterforContemporaryArt,etc.Shewasthecolumnistforthe“ArtPioneers”columnofHarper's BazaarChinaandhascontributedtopublicationssuchasTChinaandVal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