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片片落英,人间情味,许诗中的诗画评

2024-10-28 12:27 来源:综合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第十一章

文/邹中海

一、山水情怀系家国 联咏名山第一人

传统艺术要不断跟随时代,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并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关联,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不是套话,而是建立在几千年文化基石上的具体实践。在当代诗词方面,著名爱国主义许峰老师是集大成者,由羊城晚报出版的三本诗集《四季如歌》《中国百座名山题咏》《咏物悟道100首》中的三百首诗歌,就以古老的形式与时代发生了紧密的关联。

他笔下那些诗歌异常鲜活,颇有时代的风情,又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带给世人真诚的处世警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做到了不遗余力。正如散文家俞平伯评价丰子恺是用西洋画笔调描绘中国诗境的第一人一样,“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我国著名大书法家、恵州市政协原主席汤聘辉先生,也评价许峰老师是“咏山第一人”并有诗相赠:

赠许峰

文/汤聘辉

中华之幸民族魂,茫茫九派见精神!

山水情怀系家国,联咏名山第一人!

今天我们主要讲一讲许峰老师诗集里的诗画评,见72一79页。朱学明老师的画,邓三君老师的诗。然后再结合诗评、诗画来评论许峰老师的诗作,我们先来看诗:

其一、咏瘦西湖

玲珑小巧百媚生,诱得乾隆频驾临。

满腹锦绣何嫌瘦,瀚海波涌亦空鸣!

其二、村头老樟树

愚的老家草堂村头,有祖辈栽下的一棵老樟树,寿逾百岁,树干三四大人手拉手方可围住,树冠达三四十米方圆。炎炎夏日,其形成的一二百米树荫可供整个小山村人家避暑纳凉。每到夏秋天气炎热,妇孺老少在树荫下乘凉、做针线,甚至有外出偶归的少男少女在此烧烤,其乐融融,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百年精灵老树魂,华冠如云佑后生。

浓荫送爽老少乐,有谁感怀栽树人?

其三、咏桃

万千诗文咏桃林,只赏粉面不识情。

落红蕊枯奉蜜果,素枝待春再还魂!

其四、礼佛随感

一炉冥纸奉神灵,三炷清香慰佛心。

逢山礼敬天地阔,遇庙深躬顺风行!

著名评论家邓三君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其一、此诗以借写瘦西湖赞扬了真才实学的实在与魅力,鞭挞了腹空无学、位高权重的虚伪与无知,使人陡然想起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诗人警示我们:人生苦短,要求真知求实才,切莫追逐假大空浪虚名!

其二、一棵老樟树,信守植栽人的夙愿,行使着自己的使命,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带来了清凉与温馨。当我们在享受前人丰厚馈赠的时候,是否想到了他们,想到了他们传递的守信与使命? 这首诗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其三、许峰的《咏桃》一诗跳出了一般文人大肆着墨桃风花雪月、巫山云雨之事的俗套,独辟蹊径,着眼光鲜背后善于积淀而再发的本质,歌颂了灿烂过后甘于寂寞,奉献不止的精神,具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其四、此诗虽写礼佛,实质是在说做人、做官、做事上要始终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忏悔之心、谦卑之心的道理,这样才会少树敌少犯错,唯有如此才能演绎出精彩美好的人生。

二、中华之幸民族魂 茫茫九派见精神

当我们欣赏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就是被诗题或诗中的语言吸引,因为好的诗题就是诗的眼睛,然后把这些文字,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联想,生成图像,再产生意境。《咏瘦西湖》这首诗,在“西湖”前面加了定语,就肯定表明了咏的不是杭州“西湖”。那这个西湖在哪里呢?就很能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我曾听许峰老师讲过:“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扬州与恵州!”对有一定的古典诗词功底或有一定文史知识的读者来说,不难看出这是指“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西湖。但阅读全诗,都没有找到扬州的具体所指。清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卷四》中说“凡做人贵直,而做诗文贵曲”;宋人胡仔在其《笤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一)》中曾说“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大自然的景观描绘,有时是很难断定的,所以我们根据许峰老师诗里的提示“诱得乾隆频驾临”,引经据典,查找资料,才知道瘦西湖的具体所在和来龙去脉:

“瘦西湖原是保障河,也就是护城河。最早是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挖的邗沟。清朝时期,为了迎接康熙乾隆屡次下江南,扬州盐商出巨资,在沿河两岸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因为它瘦长,所以取名叫瘦西湖。”现在已成了国家级的A A AA A级景区。

当我们观看一幅画时,我们的目光肯定会首先扫过整个画面,然后再把视点落在感兴趣的地方。朱学明老师的这幅画,上方有四分之一的地方留白,显得干净素雅。右上角取诗人《咏瘦西湖》诗歌中的“玲珑小巧百媚生”的诗句书法,诗句右上方和诗句的正下面,有画家的落款和印章。

我们的判断,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开始——判断画上的内容、落款,印章是不是处在一种协调状态。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融入了人文、哲学和书法等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这首诗题画,中间画了湖面和湖心,也有大量留白,靠近亭阁、廊桥的地方,用线条“波浪式”表示水波,一眼望去,由密到疏,非常有层次感,产生出远与近的视角效果。

据有关资料介绍: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小金山、凫庄、徐园、万花园、熙春台等。笔者经过比对,认为画家主要取了两个景点,一是取了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二是取了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在岭南可能叫廊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山水相依,对应天时地理,非常符合许峰老师的诗歌。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赞叹。

有文坛前辈告诉我,山水物象,尽管美仑美奂,但不构成艺术。如果经过裁剪、发挥,有一朵云、一块木落入心里,就构成了艺术。这幅画的艺技高超,还远不止这些。比如在画家的诗题书法中,在百与媚之间,有桥上的下坡台阶恰好穿过,非常流畅,整体协调,丝丝入扣,浑成天成。这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由此我们想到,中国的榫卯结构是何等的精密!所以中国的园林艺术,独立天地间,美仑美奂,多么精美,与大自然构筑出多么和谐的人文景观。我们看现在很多的事情,都一味地效仿西方,把好多的好传统丢掉了。这可能也是引发了诗人诗情的诱因:“满腹锦绣何嫌瘦,瀚海波涌亦空鸣!”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评论,邓三君老师解读得非常到位:此诗以借写瘦西湖赞扬了真才实学的实在与魅力,鞭挞了腹空无学、位高权重的虚伪与无知,使人陡然想起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诗人警示我们:人生苦短,要求真知求实才,切莫追逐假大空浪虚名!

许峰老师的这首诗,非常符合中国人讲究含蓄低调的审美情趣,故在表达方式上,没有剑拔弩张,而是曲折迂回,曲径通幽,耐人寻味,增加了可延续的思考空间。反讽的作品,要把握好分寸,过浅,讽刺力度不足,就无法构成社会批评;够深或用力过猛,咄咄逼人,容易夸大矛盾,失去诗歌的韵味感。

三、百年精灵老树魂 华冠如云佑后生

《村头的老樟树》,非常有画面感,也很容易想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那句古话,诗人的前置导语和评论家的点评,都已点出了诗中的题旨。

朱学明老师画得很满,树冠如云,左侧上题有“华冠如云佑后生”的诗句,画家的印章与题款分别在诗句的右上角和左下角。这幅画的构图也是匠心独运,布局非常合理。古樟树呈单书名号式的凹凸结构,下面为粗壮的树杆,转折处变细,有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的枝桠和树叶。这幅为什么说它匠心独运呢?就是恰好在凹陷处,画了一位身背竹篓,手持竹杖的老者,黑须过胸,头微右倾,双眼看着远方,可能契合了诗句“有谁感怀栽树人”的人性追问!

据了解,这颗老樟树,是诗人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所以可以说是诗人寄托乡愁的载体之一。诗人为了保护好这棵老樟树,花了一定的心血:一是阻止出卖;二是为老樟树花了一万块钱,进行水土保护。

评论家邓三君老师,提出了终极一问:“当我们在享受前人丰厚馈赠的时候,是否想到了他们,想到了他们传递的守信与使命? ”这句话还可以引伸出当我们在树下乘凉、或阅读这些载有诗人情怀情感的作品时,是否也能想到诗人的付出与贡献?!

许峰老师的作品之所以形象生动,富有人文精神,不仅仅因为他是诗人,更因为他新闻记者、军旅作家出身的政府官员,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及诗词修养,都是当代诗人中罕见的。所以他的诗歌,既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再创造题材,也能为评论家们的发挥创造贡献丰富的素材。诗集中这种古诗新画、诗评结合的方式,使得诗歌更有层次,富有内涵,诗的情感与画的意境做到了完美融合。

中国自古诗画同源,有的本就是书画大家和顶级诗人,比如王维、苏轼、文徵明、郑板桥、齐白石等。齐白石曾有一幅讽刺画,以单一墨色画了侧面不倒翁的形象,头戴官帽,东摇西摆,像墙头草一般,鼻梁与折扇留白,在画上题诗,讽刺官场:“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把腐吏的丑陋以玩笑的态度揭示出来。齐白石这首诗的诗意,取材于郑板桥的《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的这首诗,原也题在《竹石图》上。齐白石和郑板桥的这两首诗都是官场画,但却一邪一正,如果我们发挥时空的联想,就会更引发深深的思考。而画的形象和趣味,也会更加生动传神,或抑或扬,或褒或贬。郑板桥的另一首《竹石》,笔者在没有接触许峰老师的诗前,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接触了许峰老师的诗后,这首诗和许诗三百首,仍然在我的案头。足见我对这些诗词的喜欢。在评论诗人的作品中,难免会融进评者的思想,进行比较,许峰老师和郑板桥有很多地方相似,比如清正廉洁、民本思想、博学多才、文人风骨等,都非常相似,所以这也是持续研究的动力!

四、万千诗文咏桃林 只赏粉面不识情

《咏桃》的诗,跳出了“桃”的意象,画家也突出了这个意境。整幅画都没画桃林,只画了一个古代的中年女子,侧身,飘荡的丝带,婀娜多姿的身影。但我们又能感觉到,这位女子就在桃林中。因为有飞舞的桃花飘落,有的落在了地上,有的落在了女子的芭蕉扇和丝带上。这幅画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有一朵桃花,正好落在了飞起的丝带上,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其画境与许峰老师的《咏桃》非常吻合:

“万千诗文咏桃林,只赏粉面不识情。

落红蕊枯奉蜜果,素枝待春再还魂!”

从画面中清雅而不失精神的黑白设色,结合评论家邓三君老师评论的现实语境来看,此作品表达的并非简单的“咏桃”主题,还包含了一种奉献精神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双重语境。从历史上看,“桃”这个意象是宽广的,既有驱邪镇鬼的寓意,比如桃符、桃木剑;也可以表示师生情谊或对德高望重人的尊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从许峰老师的这首诗来看。笔者推理,是《诗经》中《国风.桃夭》的延伸。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既有爱情的美好寓意,又有奉献才有收获的启迪;所喻诗意,自然而宽广,因人而变化。所谓人生,其实与桃花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但难得的是,诗人的立意,超出了现实的语境:“素枝待春再还魂!”

在《礼佛随感》这首诗中,画家重点只画了烛台、香烛和双手合十、躬身礼佛的老者,取“逢山礼敬天地阔”的诗句,菩萨却很抽象,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或许有这样的考量,佛就在心中,或许也有这样的考虑,每个人心中的佛是不一样的,心存善念、顺风而行、逢山礼敬、必定会天地宽广一一我即是佛,佛即是我。邓三君老师说:“只要保持敬畏之心、忏悔之心、谦卑之心”,才会出精彩美好的明天,光明的世界。

细观画面还可以发现,其内容、意境与许峰老师的诗非常匹配。如烛台上的半截金身,画面香烛,烟云萦绕,与“一炉冥纸奉神灵,三炷清香慰佛心”的意境如出一辙;躬身的老者,其虔诚之态,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堪称画眼和诗眼。

作为一位集理论、鉴赏与创作等素养于一身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不但开创了古诗新韵,他笔下的作品“化古为今,自成一家”(邓三君老师语)。而且在艺术形式或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上,创下了很多奇迹,比如在恵州市博物馆举办的百位书法名家同书一首诗的活动,盛况空前、影响力经久不衰;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的诗集中,形成了图片、简介、点评、诗歌四位一体的主体风格;而在这本《咏物悟道100首》的诗集中,则诗、画、评三位一体,是诗坛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行文至此,还需说明,本文中一、二章节的小标题,引用的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惠州市政协原主席汤聘辉老师的诗句;后两节,是许峰老师的诗句,深表感谢!

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许峰诗评集》7本书。

作者简介:邹中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联盟编委会主编,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央视诗歌《致敬钟南山》的抒写者。有多篇、首诗文获奖、馆藏、选进教辅和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

(组稿:洪新爱 王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