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王钊)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南南合作对于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也将在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会“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助力全球南南合作”主题论坛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圆桌会上,中外嘉宾就加强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气候领域合作、创新全球生态环境合作的模式与路径、推动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等话题展开热烈研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泛凝聚绿色发展国际共识,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深入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助力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加速演变,国际社会期待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中方愿与中外合作伙伴一道,搭建推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抓手切实推动生态环境合作。
图为会议现场
应对发展与气候变化双重挑战需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等方面释放出巨大需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3年适应差距报告》指出,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资金缺口高达1940亿美元至3660亿美元。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儿童投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韩佩东表示,气候变化加剧对全球最脆弱群体的影响,极端天气使许多家庭面临困境。中国在减贫和经济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国际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在世界必须面对的生态转型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巴西农牧业部部长特别顾问卡洛斯表示,作为农业大国,巴西计划恢复4000万公顷低产退化土地,并将其转化为高生产力区域。为确保该计划的可行性,巴西正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合作。
中国实践经验推动全球绿色合作不断深化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携手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显示,中国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为120多个国家培训生态环境管理人员3000多人次。通过实施“非洲光带”项目、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等举措,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切实帮助。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副司长张明表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经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170多个合作伙伴加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得到国内外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受到共建国家普遍欢迎。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参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绿色项目,有力支撑了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表示,当前时代要求加速能源转型,以实现零碳未来。中国强大的产能,能够为全球提供急需的绿色、清洁和数字化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推动这些转型项目的重要机制,加速全球的转型进程。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巨大潜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合主席、世界自然基金会原总干事兰博蒂尼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能够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全面支持,走出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创新合作模式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议题,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合作模式与路径的创新更是至关重要。印尼基本服务改革研究所执行董事图米瓦介绍说,东南亚国家正在努力建立跨境能源网络,让各国能够可以分享风能、太阳能、水能,可以实现协同增效并减少成本。“我们可以利用中国的技术以及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来开发高质量的、环保的、对社会负责任的项目。”他说,“这些项目需要因地制宜的融资机制。”
为探索新形势下对外开放与南南合作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会上发布的《绿色对外开放与南南合作》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协调一致、需求导向的政府间绿色南南合作管理框架与工作机制;强化中国-东盟清洁绿色能源开发和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战略伙伴关系;探索中国-非洲可持续贸易、绿色工业化、关键矿产等领域合作;依托高层对话机制撬动中国-巴西绿色合作机遇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该会议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红杉气候基金会、世界资源研究所支持,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会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