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年担当。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筑梦”志愿服务队甘孜分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巴塘段的红色之旅。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洗礼,一次深刻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青春远征。
九天的行程,四千多公里的跨越,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历史的对话。师生们从繁华的武汉出发,一路向西,穿越崇山峻岭,最终抵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这片见证了红军长征伟大壮举的土地。在这里,涉藏地区第一个共产组织诞生,第一面五星旗帜升起,它不仅是红军长征的重要一站,更是革命精神传承不息的圣地。
1936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踏入巴塘这片土地,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遵循毛主席北上的命令首先进入巴塘县中咱村,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团队跟随红军在巴塘长征的第一步首先来到了这里,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1936年5月20日红二军团在中咱仁波寺战斗遗址。当时红军准备进入巴塘县境时,受仁波寺内僧侣五百人前堵侧击,造成红军军战士少量伤亡。交火半天后,仁波寺武装也抵挡不住退回寺庙。最终,红军的壮烈行径和革命思想感动寺内僧人喇嘛拉波,借其给寺庙写了一封信,晓以大义,最终和平解决问题,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与当地僧人同风雨患难,还留下了一副马垫作为谢礼。随后团队还寻访了依照仁波寺旧址重建后的寺庙曾则寺,采访寺内僧人更深地了解到当年红军在此停留期间与寺庙、当地群众之间的故事,以及贺龙留下马垫文物的具体经过,认真感受那段艰辛而又充斥着军民鱼水情的岁月。
为了亲身体验红军当年战斗的艰辛,在仁波寺之行中,团队师生还踏上了仁波寺战斗中红军走过的悬崖峭壁路程。行走在狭窄而崎岖的山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惊险与挑战。队员们于崎岖山路间相互扶持,深刻体会到了红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时间回溯到那段艰难翻越藏巴拉雪山的历程。在1936 年5月29日,红军离开中咱仁波寺,预备翻越红军长征海拔最高垭口海拔4903米的藏巴拉山,奔赴巴塘。即使是开车行驶在环山公路上,车内的师生们也因海拔缺氧而感到不适,快到达垭口时,队员们下车依靠着毅力徒步爬上了红军长征曾到达的最高垭口——藏巴拉山垭口。站在垭口上,望着对面高山成群,河流滚滚,队员们心生敬畏和震撼,当初红军战士们是如何顶着严寒和稀薄的氧气,一步步征服这座雪山,如何用血肉诠释着长征精神。如今,“筑梦”志愿服务队踏上这片土地,亲身感受着大自然的严酷,对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刻的缺氧,更让队员们坚定了不能缺失的信仰。
团队来到巴塘县甲英镇党巴村,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甘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党巴村的革命故事得以流传。团队在驻村干部和当地老人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贺龙指挥使驻扎的党巴拉翁庙宇、党巴红色陈列馆、红军桥、红军树,并倾听他们详细讲述了1936年6月贺龙率红二军团前卫四师翻越红军山来到党巴村的历史。当时,村民们收割小麦充当军粮,红军则以借粮证明和银元回馈,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贺龙元帅还曾在居住过的拉翁小庙宇亲笔题信,感谢村民们的帮助。这段历史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红军与民众的深厚情谊和革命精神的伟大。
按照历史的轨迹,团队来到了巴塘县,这是红二军团将红色火种传播的地方。团队首先在这寻访了红军在县外驻扎的红军山。红军山原名东隆山,被县内居民称为神山。山上如今建有巴塘县烈士陵园,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踏入陵园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回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陵园台阶拾级而上的第一个平台,矗立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巴塘县烈士陵园英名墙。队员们认真阅读英名墙上的文字,观看每一位烈士的名字,发现不仅有汉族红军,也有很多藏族居民加入战斗,更有不知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记录有宁静县俄巴村战役、哇巴拉利呐战役、解放昌都战斗等多次战役。队员们感慨地说:“这些烈士们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生命,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藏区的红色足迹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追寻和缅怀,更是一次对师生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历练。通过亲身走访红色遗址、体验红军精神、聆听革命故事,见证了长征的伟大征程,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长征革命精神深深扎根在团队心中。他们表示将把这次实践经历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源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陈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