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线、搞试验,搞研发,一步步走过来,只要团队实践没有断,技术创新就没有止境”,谈及项目施工工艺时,三航局东海大桥防护工程项目经理毛娟龙坚定道。
东海大桥是洋山深水港区必不可少的配套工程,但由于此前国内并无此类冲刷防护的工程实践,东海大桥的防护设计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研究都需要通过毛娟龙团队在一次次试验摸索中总结数据,从“一张白纸”开始自主研发。
“钢管桩平面扭角、斜率各有不同,施工配备的直溜筒抛石机根本不能精准伸到桩基间的抛填位置,如果硬上,很容易损坏大桥管桩以及墩台”,总工杨磊焦急地向毛娟龙汇报评估结果。东海大桥作为跨海桥,桩基都是群桩,经扫测,每个墩台至少有16根桩柱,直桩、斜桩毫无规律地相互交错在一起,传统成熟的网兜抛石及直溜筒水下抛石工艺都在这吃了瘪。
听闻该情况,毛娟龙立马联系业主,结合扫测出来的墩台数据、赶潮水施工区域水深、水流、自身船舶、溜筒等数据,协调各个部门和多名专家一起召开技术生产讨论会。可一连几周下来,方案迟迟没有讨论出来。
会议室内,毛娟龙一手摸着墩台模型,另一手拿着笔不断寻找适合的角度,像“探针”一样避开桩柱,深入到桩基内部,突然灵光一闪:“既然有成熟的声纳探测系统,能精准定位桩基位置,我们就将直改斜。就像这支笔,自由调整角度就能将前端溜筒更精准地送到桩基内部。”毛娟龙的想法如同火星落入柴堆,项目团队的创新氛围瞬间被点燃。
团队循着这一思路,组织专家进行数次三维模拟、模型演示、陆上1:1模型试验等,确定了此工艺的可行性。这一创新改进,使得前期试验试桩工程圆满落幕,也奠定了正式工程的中标基础。
2021年7月,毛娟龙再次带领团队来到东海,承担起205个桥墩下部群桩区海床冲刷防护任务。然而工程开工在即,袋装干混料强度不稳定的问题突然成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新阻碍”。
根据现有工艺,袋装混凝土都是通过陆上拌制、装袋后水运至施工现场的。但由于运输时效有差异,使得不同批次的袋装干混料在强度上也产生了不同,这就导致重量较轻的混凝土易被冲走。
毛娟龙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开展新一轮群桩间袋装砼制备及斜向溜筒抛填关键技术研究。
得益于先前斜向溜筒抛石船的技术积累,针对袋装混凝土的施工特点,毛娟龙大胆提出“将两船合二为一”的新思路令大家茅塞顿开。策划会上大家头脑风暴气氛十分活跃,在场的每位成员都化身“发明人”,反复思考新一代抛填船如何创新更合理,创新的火苗越烧越旺。
多方努力之下,项目部决定,船身设计采用能抗住9级风浪的方驳,减轻潮汐涌浪对施工的影响;优化斜向溜筒抛填系统、皮带机供料系统,减少材料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在降本增效的同时,还能保障施工员的安全和甲板清洁;还将新布置搅拌系统及自动袋装缝制流水线加装到船上,做到现制现抛,彻底解决袋装干混料强度不稳定问题……
2022年1月,我国国内唯一适用于桩群内冲刷坑回填材料抛填的专用设备,三航局自行研制的集砂石水泥料存放、混凝土搅拌、袋装混凝土打包、运输、抛填为一体的新型抛石溜筒搅拌船——“三航砼26(28)”顺利下水。正式启用下,目前单船单日抛填量最大可达1400方,项目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在毛娟龙的带领下,团队一路走来,研发的成果相继获得2020年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二等奖等,相关各项创新技术获得国家实用型新型专利证书11项。
“王彤宙董事长在2023年工作会上指出,要全力加快技术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望着墙上的奖牌奖状,毛娟龙感同身受,“我愿做一颗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萤火之力。”
文字:傅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