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2月27日 第 12 版)
来宾华侨农场建设的安置小区。 |
冬日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新侨安置小区内,阵阵欢笑声从印度尼西亚归侨刘玉珍的家中传来。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茶几上摆满沙爹猪肉串、九层糕等印度尼西亚特色小吃,十余名身着印度尼西亚传统服饰的宾客随着音乐跳起舞蹈。
来宾市新侨安置小区位于来宾华侨农场。刘玉珍介绍,1960年,9岁的她和5个兄弟姐妹随父母从印度尼西亚回到中国,在来宾华侨农场工作生活。这里先后安置了印尼、印度、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5000余人。早些年,人们大都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住的是农场里的砖瓦房。
如今,跨越一甲子时光,来宾华侨农场已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120多栋高楼、3所高校和1所中学组成的教育园区、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这里拔地而起。其中,来宾市新侨安置小区于2016年建成。小区配备篮球场和图书室,当地社区还招募侨胞组成志愿文艺队,丰富归侨们的文化生活。小区还设有警务室、政务服务大厅等,积极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
说起在新侨安置小区的日子,刘玉珍满面笑意:“房子很宽敞,还有电梯。现在,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成家立业了,外孙也上大学了。我有退休金,日子过得舒坦快乐。”
来宾华侨农场场长唐国强介绍,得益于2010年开始的来宾华侨农场运营体制改革,归侨们放下手中的农具,选择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政府为归侨发放生活补助金,提供安置房及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当前,农场90%以上的归侨已喜迁新居,住进了高楼。
和刘玉珍一样,印度尼西亚侨眷杨美珍也在来宾住上了商品房。近年来,她和其他归侨侨眷自编自排印度尼西亚舞蹈,在广西多地登台演出,还受邀到香港、海南、福建等地演出,与全国各地的归侨侨眷开展联谊活动。
“我们正在规划一个面积300多亩的归侨异域风情街区,让归侨侨眷世代传承的饮食文化、歌舞文化变成特色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侨二代’和‘侨三代’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唐国强说。
今年36岁的梁兆明是“侨三代”。上世纪60年代,他的爷爷和父亲从印度回国,在来宾华侨农场开荒拓土发展农业。现在,梁兆明在来宾工业园区工作,收入稳定,购买了一辆小汽车。一家人也在政府安置政策帮助下,住进了面积129平方米、有电梯的楼房。
在来宾市另外两个华侨农场,改变也在发生:迁江华侨农场近年来实施工业化改革,逐渐成为铝产业“栖息地”,年工业产值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凤凰华侨农场以特色农业为引领的,建设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华侨农场的发展变化,正为归侨生活带来更多利好。
(据中新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