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称:劳动、资本和土地为农业的三大生产要素。但土地系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巩固和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东台市委书记商建明日前在2023年第6期的《江苏农村经济》,撰文《以土地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言近旨远,内涵深刻。土地赋能着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全面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每一块土地的最大效益,使农业农村充满生机活力,使农业生产向高端价值链攀升。
文章写道:东台全省县域面积最大,总面积达35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66万亩,兼具水乡、平原、海滨、湿地等资源禀赋。笔者以为,这一农业的“比较优势”,如何来深度挖掘?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农业农村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特色的资源要素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活力。
商建明以为,土地赋能是篇大文章,只有“跳出农业看农业”,积极拓展多功能和多业态的增值增效空间,才能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跳出农业看农业”,俨然是将农业界定为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性产业。农业现代产业,是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方式,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剑指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土地赋能、创新驱动、动力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新经济成长、空间优化、要素升级、高水平开放的现代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商建明文章提出“以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农业由集聚向集群转变。”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必须集聚。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的概念。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间,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
东台突出“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紧扣“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土地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努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东台实践样板。
观察东台的“土地赋能”的样板启示在于:一方面,以土地资源要素合理利用为基础,通过整合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导入生产效率更高、附加值更大的产业,让土地、产品、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效率更高的市场组合。
另一方面,激发农民的市场化思维,发挥地区资源要素优势,进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形态,形成具备市场竞争的品质‘优势与渠道优势,让作为供给方的农民在产业利益链条和定价机制上更具话语权。
“农业产业现代化”可谓方位多元,质量提升。尤其是依然存在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和经济恢复性增长时,需要注重协调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与需求侧管理政策协同。
笔者以为,东台推崇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强调了“系统而辩证的思维方式”,这里可以从经济学的“演化经济学”找到动力。“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强调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的“根系数”和“最优解”。
笔者观察,东台以“土地赋能”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将土地这一基本要素,来赋能农业经济,这是一个新增长逻辑。剖析这一新增长逻辑,我们看到与物质生产过程并行的还存在着科技、数字、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它们融合传统资本后迸发出一种崭新资本力量,发挥着点石成金的“倍增效应”,通过这个效应而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倍增效应”愈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愈强。
盐城系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惟一一个农业总产值逾千亿的城市,东台农业总产值超290亿元。东台以“农业产业现代化”为引领,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现东台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树牢“大食物观”。
东台致力于“东台大粮仓”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东台大粮仓”的“大粮”,诠释盐城农业农产品土地赋能、种苗遴选、监管机制、农残限量、土壤修复、农技配套、培肥地力、科学支撑的大系统耕种。“仓”的“原始人工仓储”,已演绎为今天的“现代智慧仓储”,凸显调节、质控、品牌、营销、集散、加工、冷链、物流和用户可溯源,数据分析化,算法区块链,诠释现代农业产业增值链社会再生产的这一必要条件。
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东台以“土地赋能”为抓手,紧紧围绕土地资源谋篇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高效农业需求为导向,以土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破除束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努力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有序循环,为“走在前,做示范”和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袁清,央媒评论员,研究员,战略营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