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百里杜鹃普底乡“和美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侧记
清凉盛夏,穿过青墨绵延“花海”,踏遍碧绿爽爽杜鹃林,伴随悠扬绵长的歌声,在清凉的避暑圣地,感受民族文化厚重,感受民族文化带来的洗礼和沁润,全身心的投入到民族团结美好氛围中,各民族载歌载舞,享受着美好生活带来的和美氛围。
7月12 日-16日,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民族文化艺术节在迎丰村举行。艺术节活动持续三天,为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各民族大团结提供广阔的舞台。
迎丰村是百里杜鹃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文化村落,这里有着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丰富民族文化历史脉络上的一支。 一直以来,普底乡迎丰村民族团结氛围浓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氛围明显,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各民族一家亲在这里悠久传承。
刚进入迎丰村,就被朴实热情的当地人簇拥着,他们穿上最尊贵独特的民族服饰,用自家酿的米酒伴随着最纯粹悠长的歌声欢迎每一位客人。
广场上民族大团结异彩纷呈,旗袍、银饰、油纸伞、斗笠.....民族元素目不暇接。
“此次艺术节比赛项目丰富多彩,有民族特色的竞赛活动板鞋竞速、打陀螺、唱山歌、吹芦笙等活动,也有属于年轻人的体育运动‘村BA’篮球比赛等,由各村自愿组队参赛,在赛场上比拼活力,在竞赛中享受风情,在赛场下自由攀谈,场上场下都洋溢着一张张充满幸福的脸。”普底乡永兴村芦笙舞参赛队队员杨智兴这样说道。
普底乡迎丰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真正做到了不让每一个人落下,老少皆宜,各民族参与,有效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真正做到“融”的氛围,“三交”的时代气氛。
各民族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更值得一提的是,比赛奖品皆是由当地人准备的生猪、小瓜、米酒、鸡蛋、荞粑粑等农产品,“礼轻情意重”,充满特色的礼品为这个朴实的村落增添了别致的新意,这是一场朴实无华的盛宴,是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全民族的狂欢,同时也是一场庆祝丰收的节日,如同这个村落的名字一样——迎丰村。
“这里各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凝聚,朴素勤劳,他们所想所思,都是有很好的底蕴基础,都会以一种最简单、纯粹的方式诠释着这里生活的幸福元素。”百里杜鹃普底乡乡长黄凯说道。
迎丰村退休干部、地方资深文化人黄家龙在接受采访时说,“迎丰村的文化在明中年间就开始盛行起来,自发组建祠堂,并衍生出这里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基础,后又经历汉学教学,该地彻底成为民族融合的圣地,成为了民族文化文明的载体,形成了民族一家亲的局面。”
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一家亲,在活动开始前,广场上全体起立,庄严奏唱《国歌》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
盛大的场面,万人空巷,各民族自豪开嗓,激情澎拜,这样庄严肃穆的时候,不会觉得谁是谁,只觉得融为了一体,不是你我他,就只是“一个”,只是“我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心中的热情似头顶的艳阳一般,诉说着热烈、自豪、团结的情感。
迎丰村,这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村落,独特的服饰、肃穆的大鼓、特色的花纹、神秘的芦笙、比一人还高的长铜喇叭等等。无不在宣示着这个古老民族文化的完整保留和强大吸引力。
据芦笙乐队成员杨志新介绍,他们五六个人是自发组成的芦笙乐队,因为爱好聚集在一起,又因为兴趣一直坚持下来,直到现在,未来也将继续坚持为更多来这个地方旅游的游客演奏芦笙“曲”。
在现场,72岁的芦笙舞成员熊国昌还为记者演唱了苗族歌曲,歌声悠长清脆,很难想象,这是七十多岁的老人演唱的,演唱时,他还一手拿着烟斗,一手拿着芦笙,像一个充满神秘故事的老者。
在他们的乐队中,什么姓氏都有,不是说只允许某些人学习和传承,而是面向大家,面向世界,真正在实践中做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团结与融合。
“尤其是今年来旅游大发展,让我们的文化经历了再一次复兴,在旅客中相当受欢迎,我们也无偿为他们演奏,”杨志新这样说道。
“以特色文化牵引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再复苏,文化于旅游的强强联合,让这些老一辈遗传下来的纯粹的东西,终于在这个新时代的舞台上再次呈现。让人们知道它的存在,了解它过往,这便是文化最好的归宿,也是文化发展的最终意义。”普底乡党委书记陈百文这样说道。
不同的服饰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音调是不同的民间习俗,但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同才使得中华文化荟萃灿烂,构建了中华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文化脉搏上奏出沉重的回声,也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才衍生出多彩丰富的各民族文化。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在国家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之际,普底乡以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为抓手,以特色促融合、促团结、促发展。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民族融合要走新路子、好路子、稳路子,普底乡通过特色文化活动等,除了此次举办的民族文化艺术节,还有跳花坡、火把节、献山节、祭神树、吃新节等。”迎丰村“火把节”非遗传承人黄承龙这样说道。
好的生活,都是劳动人民向往和追求。百里杜鹃以节日带动旅游,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范围联动,带来了很好的吸引力。
除了节日之外,在该地还形成了奢香文化、水溪文化和彝文化等特色文化,接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于文化要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落后不该延传的部分,各民族相处融洽,不管哪个民族,都应该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好、传承好,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共同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才能更好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更好发展好民族共同体。”迎丰村寨中仡佬族族长王德有这样说道。
作为民族文化团结创建的耕耘者和建设者,他积极推进民族融合与文化建设,已经七十余岁的他仍然致力于推进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作,促进地方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团结+旅游发展” 贡献了自己不少力量。
在墨山翠竹薄雾环绕着的百里杜鹃普底乡,在蓝天绿水灰瓦的萦绕中,这个充满古老传说和文化活动的圣地,正在以蓬勃的活力释放着它的生命,在新时代的脉搏上奋力的跳动着,诉说着民族文明团结的佳话,演绎着民族融合的交融情、和美曲。
通过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民族团结助推,滋养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正像一颗颗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浸润着花海,浸润在每个人心田。
(贵州民族报毕节新闻周刊 龙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