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而她一干就是十五年。这些年里,她尝遍了从零到一的所有辛酸,汗水流尽了,泪水哪还有什么机会,所有的坎坷都已被洗却在过往的岁月里。她,就是东台市弶港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王萍。
水到渠自成
刚开始那会,她也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手也不知道往哪儿伸。不耻下问是最好的“老师”,“干什么”“怎么干”,工作就是把若干个“问号”变成“句号”的过程,她认准了这个“死理”。一点一滴地问,一丝一毫地钻,领导同事不厌其烦,她更是不厌所难,学专业基础知识,啃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攻棘手揪心难题,不知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她终于摸出了“门道”,成功挤身“主角”。
韩某患尿毒症多年,透析频率高达两天一次,成年累月,家庭濒临绝境,身心俱疲,消极对待社区矫正。王萍一次次地往他家里、村里跑,走访邻里,慰藉疏导当事人,想方设法寻求各方关心支持,争取到政府部门结对帮扶,协调帮办医药报销手续。有心人,天不负。王萍无数次忙前忙后的奔波,换来了一个又一个利好的消息,韩某被她的真诚打动,曾经的抵触情绪渐渐淡去。在后来的多次矫正交流会上,韩某发自肺腑地反复现身说法,他说:“你们的身体都比我好,我这样的人都在积极支持社区矫正,你们还有什么说得出口的理由不配合呢?”韩某的逆转,让王萍信心倍增,更是对她无形的激励,她的干劲更足了。
蜂勤蜜自甜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思考,她的工作开始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更上层楼。建立一人一档、制订独立计划、进行个性分类,规范与创新同步,日常与重点协力,她的“路数”助推渐入佳境。花某曾在居党总支担任书记,对自己的违法行为非常懊悔,也特别苦恼,觉得很丢人现眼,期初总是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矫正活动,后来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肆意不假的地步。是啊,曾经的他风光无限,他领导治理的村居更是一时无俩,首屈一指。可如今,一失足,从人前“竖大拇指”到背后“戳脊梁骨”,他哪里受得了,哪能转得过弯来。王萍感同身受,她找花某的朋友和曾经的同事,请他们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自己犯下错必须自己承担,但他对集体、对群众所作的贡献不会随之东流、荡然无存,大家会一分为二地正确看待。请他面对现实,理性对待,历史无法重写,唯有认真反省自己,洗心纠偏,坚持以法律为准绳,重新做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错、不悔错、不改错。他受党教育几十年,不应该错上加错,不应该一蹶不振。法理融会、情感贯通,让花某从认识的“误区”走了出来。
力尽功自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萍越来越喜欢这份“有些恼人”的工作了,因为她越来越感知到其中的责任与意义,往小处说益于被矫正者和家庭,往大里说利于社会和未来,每每想到这些,王萍“成就感”爆棚。张某从福建来东创业不顺,沉默寡言的她竟陷入网络赌博不能自拔。首次接触,她给王萍的印象是性格叛逆倔强,情绪急躁对立,排斥矫正教育,有放任自我沉沦的趋势。王萍一方面尝试运用心理学专业特长,对其进行干预式疏导;一方面以大姐姐身份与张某深入沟通交流,谈心交心,帮助其走出困惑与困扰。同时,主动联系张某家人,引导他们平时对张某多关心关爱,给予更多的亲情影响。张某渐渐松开内心枷锁,慢慢开启新的生活方式,与家人感情也逐渐恢复。王萍得知她有经营茶业的想法后,帮着找店面,帮着宣传,帮着介绍客户,很快在东台做得有声有色,疫情期间还积极捐赠物资给疫区,成为一名爱的使者。前年,有人企图怂恿她参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她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她知道再也不能犯糊涂了,人生不容盲目“投机取巧”。
“情况特殊,我们来共同想办法”。每当矫正对象遇到绕不过的“坎”时,这是王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弶港是一个渔业大镇,非法捕捞时有发生。这些矫正对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家里“顶梁柱”,更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养家糊口从来不是小事。王萍充分理解这一现实,核实确认情况不马虎,履行请假手续不含糊,最要紧的是再三叮嘱管理要求。出海作业最要命的是手机没有信号如同家常便饭,这给王萍的工作陡然增加了“难度系数”,这个中的委屈和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才能准确体味,她把这一切悄然埋在心底,但满载而归的渔家喜悦里有她沉沉的付出与骄傲。
十五个年头,弹指一挥间。当一个个矫正对象从她手里解交,由衷地说出“感谢大姐的关心和帮助”“大姐你辛苦了”“大姐你好人有好报”时,她虽有些腼腆,但这一刻心里最幸福、最自豪。(夏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