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红红火火的日子——河南省虞城县沙集乡郑海村驻村观察

2023-06-01 06: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红红火火的日子

——河南省虞城县沙集乡郑海村驻村观察

本报记者 柴逸扉 张义钊《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6月01日   第 05 版)

 

  图①:郑海村的小麦田。
  图②:松土机在平整土地。
  图③:郑海村幼儿园老师在教儿童识字。
  图④:村民在扶贫车间工作。
  (本文照片均为本报记者柴逸扉摄)

 

  虞城县沙集乡郑海村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距离安徽亳州仅数十公里。这里曾经是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村中无直路、小路弯曲多,晴天路难行、雨天泥吸脚”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郑海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展现出一派美丽乡村的新景象。

  日前,本报记者柴逸扉、张义钊前往郑海村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驻村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活动,深入了解郑海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故事。

  

  “刷着抖音,我的奶茶就到了”

  “老弟,你的奶茶到了,出门来拿吧!”乡里茶饮店老板一边骑着电动车,一边冲着村民小张家喊。

  “刷着抖音,我的奶茶就到了。真快,我一个视频还没看完呢!”小张迅速放下手机,开门取回自己的奶茶。

  和小张一样,村里人基本都有“5分钟生活圈”,只要骑上家里的电动车,买菜、赶集、购物、送孩子上学、去诊所、干农活,基本上5分钟直达,非常方便。不想出门的时候可以叫外卖,店家送到家也同样是5分钟。

  然而,多年以前,这样的生活却遥不可及。

  “那时候村里没有水泥路,土路坑坑洼洼,骑电动车就跟坐轿子似的,颠得很。家里到菜市场、学校、诊所这些地方都不远,但1公里甚至几百米的路经常要走上快20分钟。”说到路,村民王老汉有一肚子话要和记者说。

  王老汉回忆起当年雨天时的场景:每当大雨过后,土路变得湿滑泥泞,部分路段还会有积水。这时候电动车的轮子容易深陷泥淖,出门只能靠步行。“孩子们去上学没法走,基本要靠大人背。老人们就算穿上雨靴走路也容易摔倒,非常危险。”

  2015年初,郑海村被纳入虞城县整体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县委宣传部为对口帮扶单位。在召开村民大会时,大多数村民都提出了“要脱贫,先修路”的意见。

  “说到修路,村民热情可高了。”郑海村村委委员王温海告诉记者,修路需要村民出让一些地块,涉及到的农户都很积极配合,没有人因为修路占地跟村里要补偿。有的村民说,把路修好,就算让一亩地也心甘情愿。甚至还有人说,只要路修到家门口,自己作为脱贫户的补助都可以不要。

  郑海村驻村第一书记朱贺表示,在县委宣传部和郑海村党支部的协调下,郑海村近几年来获得近百万元的项目资金,共修了约10公里的路。“如今村民只要把院门一开,就能骑上电动车甚至是开着汽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以前下雨就会溅一身泥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郑海村的改变不只有路:文化广场修好了,村民可以在这里看演出;篮球架、乒乓球台设置了,孩子们放学后能在家门口锻炼身体;公共场所和村民家的厕所都改造了,过去旱厕里苍蝇满天飞的场景不复存在;村里的电网也都升级了,村民用电更稳定也更安全了……

  “共产党给咱老百姓办的都是好事!”谈起村里前后的变化,村民徐行志老人发自肺腑地说。

  “家门口上班,老人小孩都能管”

  裁剪、缝线、钉纽扣、打包……一大早,郑海村的扶贫车间——中亿防雨服饰制衣厂已经一片忙碌。员工们各司其职,开始一天的工作。

  郑海村村民魏素是车间里的老员工。她告诉记者,有扶贫车间之前,村子里除了种小麦就没有其他产业,所以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虽然在外打工赚钱能多一些,但家里的老人孩子就没法得到好的照顾;如果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那就意味着收入下降。这样的烦恼困扰了很多人。

  “现在可好了,家门口上班,老人小孩都能管。做防雨服我一个月可以拿到5000多元,中午、晚上还可以回家做饭照顾老人孩子,真的是工作家庭两不误。”魏素笑着说。

  沙集乡副乡长兼郑海村村支书王松龄介绍,这家防雨服饰厂订单不少,能够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较多。村民不仅可以在这里获得不错的收入,工作时间还很灵活。“因为工资是按工作量来算,所以工人们可以先安排好家里的事,然后再来车间上班,只要最终完成订单就可以。有的像销售岗位甚至不用来车间,在家里用电脑和手机接订单就可以了。效益好的时候,这些销售一个月能拿到上万元嘞!”

  防雨服车间里热闹,外面的元胡种植地里同样热闹。元胡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目前正是收获的季节。记者站在路边望去,看到不少村民都戴着草帽、挎着篮子在地里挖元胡。村民劳动结束后,种植方会对挖出来的元胡进行筛选称重,按重量将报酬付给村民。村民劳作半天多即可获得数十元的收入。

  除了防雨服加工和元胡种植,郑海村还积极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壮大肉牛养殖专业户实力;引导帮扶村民建设葡萄园,种植优质富硒葡萄;建设蔬菜大棚近20座,种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200多亩;为脱贫户申请产业资金入股郑海村精准扶贫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种植梨树近百亩……这些举措都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带动了郑海村的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算是因为身体有病不方便出门工作,我还可以利用家里的院子养羊呢。卖一只羊能赚好几千!”徐行志老人说,针对他家里的特殊情况,村里上门提供了畜牧方面的技术支持,让他可以科学养羊。如果在资金方面有需求,他还可以申请无息贷款。

  有了产业支持、收入保障,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以前想吃肉,我都要咬牙等等,凑个好日子或过节再买。现在想吃了随时就买。”村民徐大爷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新鲜的蔬菜、水果、肉蛋奶不间断,还经常给孩子们买营养品,生活变得滋润多了。在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下,村民看病报销的比例大幅提高,基本不需要自己花钱,负担也变轻了。

  “日子变好了,我们更要多活几年享受嘞!”徐大爷开心地说。

  “同学们在长身体,当然要吃好”

  红烧狮子头、西红柿炒鸡蛋、米饭和玉米粥……中午时分,在沙集乡郑海小学的食堂里,孩子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刚送来的营养午餐。有的孩子全部吃完之后,又去打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菜品,嘴里不停地说“好吃,好吃!”

  “你们看,菜品荤素搭配,每天都不重样嘞。”徐行安在郑海小学已从教30多年,他一边帮孩子们打菜一边高兴地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咱们农村地区孩子们长得更高更壮了!”

  这样的幸福时光来得并不容易。在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之前,孩子们在村里上学都要自己带饭。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加上较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带到学校的饭菜种类单一,基本没有荤菜,到中午时饭菜放凉了也没有加热设备,用餐情况令人堪忧。即便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刚实施的几年里,因为沙集乡农村学校的营养餐主要由个人承包经营,所以也存在着菜品单调、营养不均衡、卫生不达标等多种问题。

  2017年,虞城县通过统一招标,开始由中标的供餐企业统一为各乡镇中小学提供午餐,从此孩子们的午餐更丰富、更可口了;也是在这一年,郑海小学新建了标准化餐厅,孩子们吃饭的环境也变得更舒适宽敞了。

  “现在孩子们中午不仅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而且顿顿都有肉。”郑海小学校长徐涛感慨地说。

  营养餐好吃又卫生的秘诀在哪里?记者来到制作营养餐的中央厨房进行了实地探访。来到沙集乡学校营养餐供餐企业的备餐车间,记者进入参观时需要穿防护服、戴防护帽和鞋套,里面的员工也是如此。车间内通风情况良好,地上没有垃圾和污水,员工们在做好清洁防护的情况下备菜、炒菜、打包分发,用于打包的容器均带有防尘保温功能。

  在墙上的健康公示栏里,我们看到了车间每名员工的健康证。“车间里的每一名配餐人员在上岗前都需要去县里医院做体检,每天公司还会对上班员工进行晨检,坚决杜绝员工带病备餐。”负责现场管理的邵经理说道,“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雇用的一些员工就是当地学生的家长,这样既带动了当地就业,还让家长们直接参与了菜品的清洗加工,他们更放心。”

  为保证孩子们的用餐安全,每天午餐所需的食材都是由供餐企业当天统一采购,统一检测,统一配送,这样能从源头上保证菜品的新鲜和安全。

  要让孩子们吃饱吃好,不仅要严要求还需高标准。“对于每天的餐量,我们是按照每个学生肉类不低于60克、蔬菜不低于280克、馒头不低于180克或米饭不低于280克的标准准备。”邵经理拿着一周的菜谱说,“午餐基本是一荤一素,而且保证每天不重样,不仅如此,我们还定期与学校的师生进行交流,根据孩子们的饮食偏好,动态调整每周的菜谱,争取让孩子们吃得更营养、更健康。”

  “同学们在长身体,当然要吃好!有的孩子中午甚至能吃好几个馒头,说比家里做的还好吃嘞!”徐涛兴奋地说。

  如今在郑海,同学们不仅能吃上热饭、好菜,还可以在拥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上课,可以使用多种体育器材参加活动,可以阅读各种类型的书刊……学习的便利性和趣味性在提升,校园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