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山西省朔州市:“塞上绿洲”“旅游+”

2023-04-06 09: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西省朔州市:

“塞上绿洲”“旅游+”(新气象 新作为)

 

本报记者 胡 健 刘鑫焱 乔 栋《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06日   第 10 版)

 

  从上至下依次是:
  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大河堡村
  广武长城
  桑干河两岸美景

 

  西出雁门关,像是推开另外一个空间的大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感迎面而来;连绵的广武长城无声讲述着曾经的狼烟烽火……在山西省朔州市这片古老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成就了“塞上绿洲”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朔州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旅游+”模式,以高品质文旅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毛之地变绿洲,生态旅游正当时

  地图上看,朔州占据着山西的西北角,这里大山、大川并不算多,却因其独特的高原地貌,成为众多历史地理爱好者魂牵梦绕之地。

  右玉县,朔州一张绿色的名片。人们传颂右玉,不仅是因为它是塞上绿洲,更在于它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硬是将70年前不到1%的林木绿化率,提升为现在的57%。

  这中间的数字变化,凝聚着无数心血。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村村民李云生,几乎每天吃住山上。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给去年刚间种进去的沙棘林拉管浇水——在蒸发量较大的右玉,这样的工作不仅耗费人力,且抽提水的费用,每亩就好几百元。

  年轻时,李云生参加了右玉的几次绿化“大会战”。提起那段往事,李云生至今仍两眼闪着光亮。当年,常年的风沙几乎要吞没当时的“右卫古城”,李云生上学时,白天都要点着煤油灯,“风沙太大,经常白天就和晚上一样。”晚上把门闭得紧紧的,第二天一推门,黄土到了膝盖高。

  右卫绿化保卫战打响后,当地人以乡镇、村落为单位,每村包联一片区域,誓师要将绿色烙进右玉的历史基因中。有人搬水、有人扛苗,当时,“栽进去一棵,成活率不到10%,第二年就接着返工”。在长期和风沙斗争的过程中,右玉人总结出了“穿靴戴帽”等一系列土办法,油松、杨树慢慢地“稳住了”。

  现在,行走在右玉,处处能看到当年的绿化成果——一棵棵高大的松树、“小老杨”,在右玉县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右卫保卫战后,右玉县又陆续开展了“三战黄沙洼”等绿化战役,随后又乘胜追击,将荒坡荒山、边角地承包个人,继续推进绿化。李云生正是在那时承包了马头山。

  春日里,马头山上惠风和畅。樟子松、落叶松长满山沟和垣面,暖阳下,桃花的一簇簇粉色惊艳着来客。

  苍头河解冻了。3月的右玉,人们走向户外,哗啦啦的河水往北奔赴黄河,南山公园的绿色又悄悄爬上山坡,牛心山这座孤峰,解去冬的沉默,与温和的春风撞个满怀。右卫古城外的茶马古道上,仿佛又传来了马蹄滴答声与驼铃声。

  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在右玉,生态产业拔节生长:华北最大的油松种植基地在此落地生根,首笔碳交易林正在酝酿中;经济林沙棘产业产值规模达数亿元,“右玉羊肉”地理标志更成为省内外认可的农特产品;每年研学、观光、红色教育旅游线路,成为热门打卡地,当年“三战黄沙洼”等绿树成荫之地,已成为课外实践基地。

  桑干河常流水,成亲水旅游新亮点

  桑干河,朔州的母亲河。“在朔州境内流经130多公里,下游流入官厅水库,是永定河的源头,是京津冀用水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当之无愧的‘华北水塔’。”朔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陈江斌介绍。

  在桑干河支流七里河上游的“引黄工程1号洞”,两台水泵机组日夜不停地抽水,黄河水浩浩荡荡地奔赴桑干河。10多公里后,七里河进入朔州城区。站在城边的沣汇公园山上,俯瞰5座造型各异的桥从北到南分布,河道蜿蜒美如画,湿地水草中聚集着上千只水鸟。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遍地生活污水。

  “以前,这两边可都是城中村和作坊企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河道,夏天就不敢在这久留,臭气刺鼻,到处是蚊子,河面上一层厚腻的水藻……”朔州市桑干河管委会副主任元子旗介绍,2020年开始,朔州市开展了沿桑干河的“清河行动”,以浚河、控污、固堤、绿岸、增水、兴业为目标,每天进行调度,用两年时间,把桑干河沿线整治成为现在的美丽风光。

  沿线近260公里的清岸整治行动,并非一蹴而就。朔州市山阴县境内鸿浩村,此前是一个有着8个养猪场、多个垃圾清运场的沿线村。清河行动开始后,养殖户们阻挠机械进场,时任朔州市组织部副部长的彭雁说:“我们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户一户啃,最后整村得以搬迁。”而在七里河源头某储煤场,光动员企业搬迁,人工、设备损耗就高达3.5亿元,即便这样,“也要勒紧裤腰带完成搬迁”。

  清河,并非“一清了之”。在七里河旁踱步,依稀可以看到以前的样子:每隔一段路,便会出现几棵古杨树、古槐。这些树木,在搬迁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成为市民休闲散步时最自然、最传统的风光。

  在朔州市东北部,神头泉的天然泉水区域,近百口天然泉眼咕嘟咕嘟争相涌出,对桑干河上游进行天然补给。从管涔山发源出的恢河,与七里河相会在太平窑水库外。从此,他们挥别了各自的名称,统一称为桑干河。据说,每年桑叶落尽的时候,便是桑干河断流之时,故有了桑干河的说法。

  但桑干河,如今不会再断流。除了引黄工程外,桑干河沿岸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农业节水建设,使这条季节性河流如今成为“水量丰起来”的代表。沿着桑干河一路前行,两岸水草丰美,桑干河时而分叉前往灌区,完成对沿线耕地的灌溉,时而聚合成库,尽现塞外高原湖泊水天相接的瑰丽壮美。

  好风光,自然成为热门旅游地。在沿线神头村,户外露营、美食街等文旅项目的建设,受到了周边年轻人喜爱;下游的山阴县桑干河湿地公园,把王家屏纪念馆、河神宫、文魁塔等文物古建与自然旅游融合在一起。如今,以东榆林水库、桑干河湿地公园、恢河公园为代表的亲水旅游景区成为朔州休闲度假旅游新亮点。

  “众手搭”保护文物,文旅结合出新篇

  朔州的文物古建,在文物大省山西亦颇具特色。这里有世界名塔之一的应县木塔,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的崇福寺,全国最大的汉墓群,雄伟壮观、保存完好的辽代古城旧广武城,杨家将征战的金沙滩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是文物大省,有地上不可移动文物5.2万多处。如此数量众多的文物,在保护方面一直存在着人力、资金不足的情况。过去几年,山西提出“文明守望”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守护。在朔州,今年已有25处文物被“认养”,社会化保护初步形成规模。

  在山阴县合盛堡乡黄巍村,文物“认养”人李广善经常在佛殿庙外巡查,5年前,这里刚被修葺一新,院内明朝的壁画得到了有效保护。

  李广善今年65岁,从小在文物跟前长大,对村内的文物有着特殊的情感。文物“认养”推行后,李广善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文物保护,并在签署合同后,先后投入50多万元进行文物维护修缮。“修文物的方案要严格经过文物部门批准,并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施工队进行施工。”李广善说。

  走在佛殿庙的院子里,整齐的青砖红柱,与院内的苍松呼应。殿内的建筑、壁画,则是“修旧如旧”,被岁月雕刻的斗拱,被玻璃罩保护的壁画,都让来者感到震撼。“朔州市对2293处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开展低级别文物资源调查,发现不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190处、单体数量410处。”朔州市文旅局局长刘晓琰介绍,“除此之外,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千手搭’‘众手帮’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局面。”

  在朔州独特的“边塞旅游”中,古长城是亮点之一。近年来,朔州市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朔州段)建设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投资35亿元,打造长城国家公园,开展山阴县长城旧广武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工程等16个项目的地下文物勘探工作。以此为基础,朔州市推动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建立省级3A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长城人家”29家。

  文旅结合正在落地。山西广武国际滑雪场位于山阴县广武镇天圪老村南山,地处广武长城周边,雪场负责人高志礼介绍:“滑雪场首期投资3亿元,占地1000亩,拥有初级教学道、初级道、中级道和高级道16条雪道。”旧广武村村民张凤英说:“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后院的空房正在装修搞民宿,游客们来了就可以吃我们这地道的‘小杂粮’。”

  朔州市副市长李润军说:“我们将持续落实《朔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朔州市桑干河景观规划》等专项规划,推动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桑干河文化旅游带打造、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提档升级等重点文旅工程,紧扣体验式、沉浸式文旅市场新需求,积极探索‘旅游+’模式,推出乡村生态游、康养休闲游等线路新产品,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载体,拓展文旅融合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