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陕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2023-03-28 08: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陕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好技术,有了好出路(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乐文 龚仕建 高 炳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8日   第 04 版)

 
 

  一辆辆近4米高的自卸车,灯光闪烁,一字排开。每12分钟,就有这样一台“身材魁梧”的产品下线,从陕西省西咸新区驶出,发往世界各地。

 

  迎着春光,记者步入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感受到满满的干劲儿。

  “前不久,我们研发出这款甲醇混动自卸车,主要运用于矿山开采和大宗物料运输等领域。”总经理许亚楠的兴奋写在脸上,“这也是继纯电动、氢能动力车型之后,我们又一项科技创新成功转化、实现量产。”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夯基筑本、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眼下,一批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三项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净化车间里,全自动激光调阻机开足马力。一项科技感十足的产品——薄膜铂电阻传感器芯体,正在有序生产。

  “设备远程控制,24小时不间断。”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剑告诉记者。

  薄膜铂电阻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生物医疗等领域,每年国内市场需求达3亿支。“这条生产线,实现了关键工艺的突破,生产成本比国外降低20%。”罗剑说。

  产品硬核、技术高端。可罗剑坦言,“当初创业,顾虑不小。”罗剑既是创业者,也是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一段时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不少科研人员存在“不敢转”的顾虑。

  放眼陕西,拥有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资源成果丰厚。然而,成果转化难一直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时刻,“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的新政策,让罗剑眼前一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由高校院所负责管理,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感觉就像‘松了绑’,顾虑全消。”罗剑说。

  2022年3月,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陕西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三项改革”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

  乘改革东风,罗剑创立的公司落户西咸新区沣东创智云谷。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孵化企业,不到一年时间,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投产,科技成果顺利从“书架”走向“货架”。

  早在2021年3月,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其打造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和西部创新港。

  “眼下,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力争到明年,年产能达1000万支。”罗剑信心满满。

  享受政策红利的,不只是罗剑。截至目前,陕西75家试点高校院所中,3.8万余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公司;184名科研及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

  日前,在试点基础上,陕西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10条措施。“‘三项改革’激发活力,让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表示。

  科创基金、科技经纪人让技术、市场端精准对接

  “这款新型农药助剂,保证农作物产量、质量不变的同时,至少降低50%的农药使用量。”说起这项“黑科技”,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西安清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鹏滔滔不绝。

  “尽管手握技术,但团队成员多是高校教师,不善于对接市场、寻找资金支持,这趟成果转化的‘科创旅程’起步就犯愁。”杨鹏说,“就在此时,秦创原春种基金与我们取得联系。公司成立仅13天,100万元融资就到了账,解了燃眉之急。”

  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能否成功转化落地,需要多方面立体保障。其中,资金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此,陕西省、西安市和西咸新区联合出资设立秦创原春种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西安清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已实现批量销售,市场反响良好。“后续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杨鹏说。

  “企业初创,最难的就是融资。我们主要服务各种初创项目,帮助高校科研成果迈出‘下书架、上货架’的第一步。”春种基金负责人王晖告诉记者,自2021年4月成立至今,基金已推动成立科技创新型企业462家。

  金融支持,不只是春种基金。2022年,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基金规模达110亿元,发行科技金融产品89款,秦创原系列科创基金已为250余个项目投资20.41亿元。

  技术、市场有效连接,还有一条纽带,便是科技经纪人。

  厂房需达到14米层高,距离水源需3公里以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的一款新型水处理设备项目,在落地转化时遇到诸多硬性条件制约,让团队颇为困扰。

  科技经纪人吴军军及时介入,多次协商洽谈匹配合适场地,为科研团队争取到房租减免等“政策礼包”,让难题迎刃而解。“最终,项目落地秦创原,从签约到投产运营,不到两个月。”吴军军说。

  一边是手握科研成果却找不到市场的科研人员,一边是急需技术支持的企业。“我们负责牵线搭桥,让技术端、市场端精准对接。”入行两年来,32岁的吴军军已促成华中数控西部中心等十几个重点项目落地。

  “在秦创原酝酿初期,我们就着手筹建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经纪人队伍。”西咸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对一’、全链条服务,积极推动高质量项目落地转化。”截至目前,秦创原科技经纪人队伍已达106人,对接21家高校院所,梳理千余项优质科研成果,新增科技型企业425个。

  聚链成群、开放共建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

  偌大车间里,工人相互配合,装配底盘零件;不远处的试车场,一辆辆新款新能源汽车排列整齐,工程师正调试性能……走进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随处可见忙碌身影。

  作为陕汽集团成立的“创新联合体”,借助秦创原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2022年,公司自主研制60款新能源产品,同时完成自动驾驶、燃料电池、镁合金零部件等23项关键技术研发落地。

  “秦创原加速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德创未来总经理王钊表示。

  不只是汽车产业。围绕陕西省确定的重点产业链,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规划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园,包含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3条主导产业链,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七大产业集群。

  “今年1月,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2023年招商引资活动中,成功签约167个项目,总投资达1082亿元。”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如今,一批围绕重点产业链的科创项目,正在秦创原聚链成群,服务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聚链成群,也有开放共建。不光是总窗口,秦创原也辐射三秦。

  走进秦岭腹地的商洛高新区秦创原(商洛)创促中心孵化基地,一排烧制好的发泡水泥和陶粒样品颇为醒目。

  “经过多次实验,利用尾矿废弃物烧制的陶瓷材料,尾矿利用率达80%,年产量是现有技术的约3倍。”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副教授赵威介绍,继发泡水泥研发成功后,新研发的陶粒硬度和质量均优于石子,“目前已和一家建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市外,推动飞地孵化器建设;市内,推进双创孵化载体建设。以‘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商洛市科技局副局长李传伟告诉记者,“目前,西安·商洛飞地孵化器,已有1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领域。”

  成立两年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带动陕西各地设立秦创原创促分中心60余个,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年均增长31.7%和40.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