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宁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示范点格局,深挖威宁特色历史文化,以红色为“魂”,民族团结事业取得蓬勃发展。威宁县这片红色热土上,丰富的红色资源,绘写出无数壮美的诗篇。
“威宁属革命老区县,红二、六军团在威宁这片土地上走过20余个乡镇。还有很多红色遗迹遗址,都可以在威宁县各乡镇,找到痕迹。其中‘威宁游击团’战斗遗址,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它的光辉业绩,在滇东北和威宁的解放斗争史册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威宁县民宗局副局长禄兴贵这样说道。
威宁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广场
深耕红色文化
民族团结氛围“浓起来”
威宁县消防救助站,坐落于县城滨海大道边,消防人员来自于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山东、四川、甘肃、河北等地,他们年轻有为,把青春奉献在保卫这座城市的发展上。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们一行都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上,深化驻地情怀,构筑民族团结“同心梦”。
消防队构筑民族团结“同心梦”展馆
2022年以来,消防战士们深入到学校、企业、重点单位组织开展消防演练400余次,邀请社会单位、学校、行业部门走进“红门”体验消防,学习消防知识20余次,受益人数达到800余次。走进威宁县消防救助站,随处都可以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宣传,立足地方深厚文化,围绕“红色”做文章。特别是消防体验馆,更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上,充分展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营造出浓厚氛围。消防救助站始终坚持“学”“做”结合,构筑民族团结“同心梦”,结合消防宣传培训和“红水桶”“红背篓”爱民服务行动,用身躯和军魂构筑起了“火焰蓝”,守护生命长城,为保护威宁县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赴汤蹈火,先后成立了“宣传小分队”“青年突击队”“抗疫突击队”,演绎出了一幕幕民族团结进步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举,为各族群众的安全保障结出累累硕果。
威宁县民宗局工作队在消防救助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进行讨论
威宁县消防救助站教导员邓尚恒说,“威宁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耀眼高原。消防救助站就是以实际行动,坚定民族团结信念,搭建关心关爱民众‘暖心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4小时驻勤值守,保证好民族团结创建示范抓好抓实。仅2022年消防救助站多人获得总队表彰。同时,消防站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制定实施方案和详实的工作计划,把民族团结创建责任目标和内容,坚持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工作与日常工作部署共同落实,把‘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威宁’作为奋斗目标”。
打造示范热土
精神文化“厚起来”
威宁县雪山镇是红色文化的浓厚之地,以红色文化聚合力、暖民心、促发展,成为这里的主旋律。
威宁县民宗局与雪山中学座谈
雪山镇中学,这几天到处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按照民宗局要求的“1+8”示范点格局,整座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师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副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34人,有一支结构合理,职责明确,团结协作,政治立场坚守,办学思路清晰,作风正派,勇于开拓创新,乐于奉献,能身先士卒,困难面前不退,利益面前不争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注重自身修养,积极进取,有新的教育理念,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现有30个教学班,1550名在校生。为了围绕威宁县民宗局安排下来的工作部署,学校领导、老师们都在加班加点谋划学校的示范创建,从学校大门一路,到操场走廊,以及文娱室、课堂氛围等等,充满着红色文化的影子。
老区红土地蕴育雪山中学足球场一角
作为革命老区红土地蕴育的雪山中学,游击团精神浸润每个学子心田,学校以树立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五同为己任,每年清明节以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到灼乐多游击团革命旧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要浓墨重彩的写。
雪山中学校长卢磊说道“学校自建校至今,才31年历史,但在这31个春夏秋冬中,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注重细节,因全校教职工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学生利益无小事。在县民宗局引导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示范点格局中,一定会尽职尽责,虽然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但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学校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已的品位,挖掘好地方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改善办学条件,因材施教,管理好并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重视学生特长的发挥,并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树立以德立校,依法执教,强校的办学方向,将会越来越明显。”
红色为“魂”
高原发展“活起来”
雪山镇灼乐多村副村主任杨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村干部。2021年毕业,就来到灼乐多村工作。她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十分熟悉,特别是这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诠释了整个威宁县红色文化的厚重历史。在她的引导下,我们一行参观了威宁有识之士、彝族青年陆宗棠的革命遗址——威宁游击团遗址,它如今依然矗立在雪山镇灼乐多村。
威宁游击团遗址全貌
杨萍介绍,在威宁县陆宗棠是革命先驱的灵魂人物,一位真正的共产党战士。他三十年代就风靡于昭通、威宁一代带,先后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李祥荣(李德仁)、吕茂林、傅发聪(又名杨先让)并交往甚密,受到进步思想熏陶,从而激发了陆宗棠的爱国热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组织“威宁旅昭学生读书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1940年夏改称“高级读书会”)。并掀起了震惊云南全省的两次学潮:赶走贪赃柱法的法官王德元、杨藻的斗争和反对昭通女中校长姜勉文的“倒姜”学潮。四十年代,陆宗棠参加在毕节召开的“边疆彝苗民族青年知识分子代表会议”,会上结识大定(今大方)彝族志士金国光,共商在黔西北建立革命游击武装的有关问题,1942年,陆宗棠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大学。并参加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大学毕业后,自己选择回乡任教,获得了地方各族人民的极大赞誉。并出任过《滇东日报》社长;翻印毛泽东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组织“学艺社”,后组建“威宁游击团”担任政委。
杨萍还说,陆宗棠在威宁后来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上,抒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
灼乐多村副村主任杨萍给考察组讲述介绍红色历史故事
威宁县民宗局的一系列工作推进,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有温度,有亮点的典型示范,并成为了贵州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
在采访的过程中,威宁县民宗局杨学刚局长深有感触。他说,为了完成这样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示范点创建,从2022年末开始,带领一班子人马从未停歇,走村串户,学习先进,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最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威宁县的红色文化作为起笔,紧紧依托“红心”点亮美好生活,丰富各地发展的文化内涵,一定会做到真正让威宁县民族团结氛围“浓起来”;精神文化“厚起来”;高原发展“活起来”。
(罗钢 陈雪琴 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