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压舱石。党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对于今年有望跨越6500万吨,年产油气当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6的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来说,有着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经济政治责任。
二十大代表、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何江川,日前在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上,提出长庆油田公司的“三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加快油气上产,共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毫不动摇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毫不动摇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笔者观察何江川提出的长庆油田公司的“三个毫不动摇”,有着时间和空间统一、数量和质量交互、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哲学意蕴和经济学实践。我们说,哲学是最敌视抽象,它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理论上失之毫厘,实践上就会谬以千里。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实践,倘无实践经济学便会失去生气,失去发展和兴旺的动力。
“时间和空间统一”,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古代思想家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正缘于此。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凸显了保障能源供给的压力。当前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能源安全面临多重风险叠加的严峻挑战。
按照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的新部署要求,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锚定油气安全稳定供应、高效勘探和油气增储上产这一中心任务,向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要油气量的稳产和提升,形成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掌握了黄土塬三维地震、水平井优快钻井、工厂化体积压裂等关键核心技术,使传统的“三低”油气开采不断取得突破。
笔者观察,长庆油田科技创新实力逐年稳步提升。但他们仍然看到,科技创新实力与“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还有差距。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大瓶颈,是基础研究薄弱、原创能力较为缺乏。科技融合传统资本成为一种崭新的资本力量,形成一个新的资本形态,即知识资本。面向未来,长庆油田以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寻求科技发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数量和质量交互“,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发展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升,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质而不是量决定的。笔者观察何江川所描绘的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高效绿色生态的增长方式,是智慧质量经济主导数量,是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的“高质量”。
观察长庆油田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逐年提高,他们在关注改善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强调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不再把固定资产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开始更加重视人的价值,要从员工的劳动中要收益。
再过几天为明年经济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要召开,想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会重提。“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我们必须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年前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特别强调。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告诉我们,现在和未来有其更多的“不确定性”,事物不一定按照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运转,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中石油长庆油田深谙:无论是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还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硬任务,企业必须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理论和实践融合”, 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始终是第一位的。管理学科进步有着“理论改进”和“方法改进”的“两个交互支柱”。百年的管理科学理论贡献丰富,但鲜有针对方法论的贡献。观察长庆油田公司的科技创新和数智建设,他们创造了“要素市场化”的新势能。体现“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的“根系数”和“最优解”。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的10月底,长庆油田公司成立“数字和智能化事业部”,此举标志着“数字长庆、智慧油田”的阔步迈进。“数字长庆、智慧油田”,这是一个新增长逻辑。剖析这一新增长逻辑,我们看到与物质生产过程并行的还存在着数智生产过程。强调数字化、智能化等知识资本对物质、货币等其它资本发挥着点石成金的倍增效应,通过这个效应而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倍增效应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强。
“毫不动摇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面对“双碳”目标下石油消费达峰步伐加快,能耗“双控”政策落地实施,长庆油田公司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何江川以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还体现人—美学—生态多层面的价值再生产。“生产关系”的人格化存在,体现一种“生态式世界观”。长庆油田着力的绿色勘探、积极开展CCUS(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拓宽的风、光、电、地热等新能源布局,打造了多元互补的能源供给新体系。这从一个侧面也回答了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袁 清,央媒评论员,研究员,战略营销专家)